幾天後。

隨著「外星生物」的烏龍事件徹底發酵,鳳凰集團的聲望再次達到頂峰。

眾人驚訝的不僅是連NASA都開始借鑑鳳凰集團的「探月方案」和「探月裝置」,更讓大家震撼的是鳳凰集團竟然悄無聲息的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探月計劃」了。

全球熱議之中,專門為了採集「月球固態水」的「東海龍王號也成功返回地球。

這一刻,即便是充滿傲慢和偏見的西方媒體也無法裝作不知道,各大媒體上紛紛報道了這一重大新聞,所有人都切身感受到了鳳凰集團對這個世界的改變。

各國宇航局的感觸遠遠比普通人來的深刻,在這之前即使鳳凰集團的「嫦娥系列」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實現了月背的探索甚至是發現了「月球固態水」。

但在大家心裡,NASA畢竟是全球唯一一個在50年前就登陸月球的國家,從技術上說絕對是領先於全球其他國家。

但此時,鳳凰集團以前所未有的探月方式正在對月球展開新的大規模探索,一種連NASA都在模彷借鑑的方式!

所有科研學者都意識到一個問題——新的航天時代可能真的要來了!

……

另一邊。

就在全世界為鳳凰集團驚歎的時候,胡來此時在考慮另外的事情了。

這一次「扶風三號」運載火箭將第一批「移動電源車」和「仰望月球車」送到月球后,確實也極大加快了探索月球的進度,但是隨之而來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首先就是通訊訊號傳輸的問題。

眾所周知,因為月球被地球「潮汐鎖定」的原因,月球始終是由固定的一面,也就是「月面」對著地球,而另一面,也就是「月背」,一直都是背對著地球。

這也就導致瞭如果是在「月面」上,不管是「月球車」還是其他通訊裝置都可以直接面向地球傳輸通訊訊號。

而「月背」就不行了。

因為背對著地球,在「月背」上發出去的訊號根本不可能傳回地球,只能離相反的方向越來越遠。

這也是為什麼人類雖然探索月球幾十年,在「月面」上留下了19臺探測器,但直至2019年才由航天集團的「嫦娥四號」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月背」登陸。

其原因就是,要想在「月背」登陸,首先就要解決「月背」和地球的通訊問題。

航天集團採用的方案是發射「鵲橋號中繼衛星」到「環地月拉格朗日L2點軌道」,然後作為地月通訊的資料中轉站實現實時資料傳輸。

但是……

「鵲橋號中繼衛星」當初畢竟只是為了給「嫦娥四號」進行月球阮羅、以及月球表面的活動提供通訊傳輸,現在鳳凰集團的「大規模探測活動」開始後,一是大量採集的圖片,甚至是影像資料需要傳回地球,資料傳輸量比當初設計的多了十倍都不止!

這麼一來,「鵲橋號」的通訊頻寬明顯不夠用,效率非常低了。

另一方面。

這次鳳凰集團進行「大規模探測固態水」,「探測車」必然需要到達一些非常深且地勢惡劣的隕石坑裡進行探索。

要知道,月球最大的隕石坑能達到8.05公里,這是深度啊,不是寬度!

而尋常的隕石坑深度達到2、3公里的也是常態。

這麼深的隕石坑裡想要保持通訊訊號穩定,以現在「鵲橋號」的功率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所以……

胡來現在已經在考慮是否要投入大量資金開始生產「超大功率巨型相控陣天線通訊衛星」。

要知道,「超大功率巨型相控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