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衛星界的立訊精密(第1/4頁)
章節報錯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開什麼玩笑!”
“當大家都是蠢貨嗎?載荷有限的小衛星怎麼可能達到這麼強的效能資料……高畫質解析度能達到0.5米就算了,單景拍攝還能達到60*70公里的影像?!”
“假新聞!這些資料絕對是虛標了!”
“我的天,單顆衛星重訪率達到了72小時,足足比普通遙感衛星快了接近24小時!要是他們的衛星多星組網,那重訪率不是有可能實現一小時以內了……?”
訊息一出來,眾多商業衛星廠商公司斷然否定了這個訊息,他們太清楚“遙感小衛星”要有這樣的技術效能難度有多高了!
和通訊衛星追求通訊訊號穩定、追求傳輸速度快不同,對於“遙感衛星”來說,最重要的效能就是要有足夠的影象採集能力。
說得簡單點。
因為衛星是一直在圍繞地球運轉,不可能一直盯著地球上某一個地區不停地拍照,所以這就要求衛星在到達“任務採集區域”上空時,要儘量又多又快又清晰地採集到任務區域裡的地圖資訊。
但是。
眾所周知,拍攝範圍越寬,感測器接收的光影資料越多,圖片的清晰度就會自然降低。
按照現有的技術來講,一般的遙感小衛星拍攝範圍都大約在50*50公里的幅寬,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證遙感圖片的清晰度!
而“快樂星球”公佈的“觀景一號”呢?
好傢伙,不僅是單景拍攝的面積達到了60*70公里,而且清晰度同樣達到了0.5米的精度?!
這是怎麼做到的?!
這要是大衛星上用多個光學儀器配合倒也罷了,但是這特麼可是僅僅只有520KG的小型衛星啊!
業內專家們頓時沉默了。
當然!
如果單單是成像能力強一點,圈內眾人都還不至於這麼驚訝!
行業裡的專家們馬上就發現了另一個讓他們非常吃驚的資料,那就是“觀景一號”的資料下行速率超出了普通遙感衛星的2執行緒2*450Mbit/s,達到了4*450Mbit/s!
資料下行速率是什麼?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下載資料的速度。
或許在普通人眼裡,雙執行緒450M每秒的下載速度已經很快了,但實際上,如今普通遙感衛星2*450M的資料下行資料已經漸漸滿足不了現有遙感衛星的實際需求了!
現在稍微好一點的手機拍張照片都是幾十MB大小,可以想象,一張60*70公里,畫素精確到0.5米的遙感衛星照片會是多大的資料!
少說都是幾百個GB大小,而且這還只是一張圖片!
這樣龐大的資料,最終需要由衛星訊號傳輸到地面訊號服務站,而最要命的是……
遙感衛星和地面進行穩定的資料傳輸是有視窗期的!
因為衛星時刻都在圍繞地球運轉,所以衛星和地面訊號接收站(天鍋)是有訊號強弱週期的。
一般情況下,只有當衛星和地面服務站實現強訊號連線後才會開啟資料傳輸,也就是說。
如果在傳輸視窗期內,如果資料過多而且傳輸下行速度又不快,沒能在視窗期將衛星上的資料全部下載到地面,那就只能等著下一次強訊號的時候再進行傳輸。
這樣的情況不僅麻煩不說,而且在再次下載之前,這顆衛星基本都會暫停所有拍攝任務。
為什麼?
因為衛星上的儲存空間是有限的,只能是拍攝一批資料傳輸一批資料,然後再進行拍攝!
而現在“快樂星球”公佈的這顆“觀景一號”,不僅拍攝能力強,連星上儲存空間也達到了5T大小,最重要的還有比其他遙感衛星一倍以上的資料傳輸能力!
換句話說,“觀景一號”在相同的時間裡完全可以比別的遙感衛星多拍幾張,多向地球傳輸幾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