纜鎮正月十四,藏著老祖宗留下的浪漫

在纜鎮的農村,正月十四可是個超重要的日子,比正月十五還熱鬧呢!“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這一天,有兩樣習俗最讓人期待,一個是製作無骨花燈,另一個就是吃糟羮,這一靜一動、一甜一鹹,把節日的氛圍拉滿了!

說起這無骨花燈,那可真是個稀罕玩意兒。以前我就納悶,這燈怎麼能沒有骨架還能立起來呢?後來跟村裡的老師傅一學,才發現這裡面的門道可多了。製作無骨花燈的材料很簡單,就紙、繡花針和漿糊,可製作過程卻複雜得很。得先用紙剪出各種形狀,像花瓣、動物造型啥的,再用繡花針在紙上扎出密密麻麻的小孔,組成精美的圖案。這一步最考驗耐心了,一不小心扎歪了,整個圖案就不好看了。等圖案紮好,再用漿糊把這些紙片小心翼翼地粘起來,慢慢地,一盞花燈的雛形就有了。最後,在裡面放上蠟燭,這無骨花燈就算大功告成了。點亮之後,燈光透過那些小孔,散發出一種朦朧又溫暖的光,就像“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描繪的那般夢幻。

以前,製作無骨花燈都是老一輩的專利,現在好多年輕人也加入進來了。他們覺得這花燈特別酷,而且很有文化內涵。有個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把現代的設計理念融入到無骨花燈裡,設計出了星空主題、動漫人物主題的花燈,在網上一發布,一下子就火了,好多人都來跟他預訂。還有些年輕人成立了無骨花燈製作工作室,把這傳統手藝變成了創業專案,不僅傳承了文化,還能掙錢,一舉兩得。

再說說這糟羮,那可是纜鎮人正月十四的“靈魂美食”。一大早,家家戶戶就開始忙活起來。做糟羮的食材特別豐富,有肉絲、香菇、木耳、芋頭、胡蘿蔔,還有最重要的山粉。先把各種食材切成小丁,放進鍋裡炒熟,再加入適量的水,等水開了,慢慢倒入調好的山粉糊,一邊倒一邊攪拌,直到糟羮變得濃稠。這時候,滿屋子都是香味,讓人直咽口水,頗有“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裡那種節日美食帶來的喜悅勁兒。

吃糟羮也有講究,一定要趁熱吃,而且第一碗要先敬給祖先,表達對先人的敬意。以前,大家都是自己家裡做糟羮,現在年輕人覺得太麻煩,就會在網上下單買半成品,回家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吃。還有些人把糟羮的口味進行了創新,推出了海鮮糟羮、水果糟羮,雖然老一輩人不太能接受,但在年輕人裡還挺受歡迎的。

現在,纜鎮的正月十四越來越熱鬧了。每年這一天,村裡都會舉辦無骨花燈展覽和糟羮大賽,大家聚在一起,賞燈、吃糟羮,“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別提多開心了。這兩項傳統習俗,在現代年輕人的努力下,不僅沒有被遺忘,反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我相信,只要大家願意傳承和創新,這些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一定會一直流傳下去,讓更多的人瞭解纜鎮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