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習俗(附錄:漫談中藥保健(601)
章節報錯
纜鎮農村立春習俗見聞錄
立春那天,我起了個大早,匆匆趕到纜鎮,一心就想瞧瞧農村裡的立春是啥樣。這立春,在老祖宗眼裡可是個極為重要的節氣,意味著新一年農事的開始,春天的大門“吱呀”一聲就敞開了。
一進村口,就看到一群人圍在那兒,熱熱鬧鬧的。湊近一瞧,原來是在“打春牛”。這“春牛”是用彩紙和竹子紮成的,看著就喜慶。村裡的壯小夥拿著鞭子,輕輕抽打“春牛”,一邊抽還一邊喊著吉利話,什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圍觀的老老少少都跟著樂呵。聽旁邊大爺說,這打春牛可有講究了,就是盼著新的一年,地裡的莊稼能順順當當,牛兒有力氣幹活,莊稼有好收成。孩子們在人群裡鑽來鑽去,眼睛瞪得大大的,盯著春牛,時不時還伸手摸摸,對這新鮮玩意兒充滿了好奇。這場景,就像詩人筆下“東風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描繪的那般,處處洋溢著春的氣息與希望。
接著,我跟著人流來到了村裡的曬穀場。這兒擺著好幾張桌子,上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蔬果,原來是在做“咬春”的準備。村民們把蘿蔔、生菜、春捲擺好,大家圍坐在一起,拿起蘿蔔就“嘎吱嘎吱”咬起來。我也拿起一塊蘿蔔,咬了一口,又脆又甜,汁水在嘴裡爆開。一位大媽笑著跟我說:“立春咬春,一整年都有好精神,百病不侵嘞!”大家一邊吃,一邊嘮著家常,說說去年的收成,聊聊今年的打算,歡聲笑語在曬穀場上空迴盪。這溫馨的畫面,不正應了“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的情景,滿是生活的煙火氣。
在村子的小路上,還能看到一些人家在門口貼“春條”。紅紅的紙條上寫著“迎春接福”“春風送暖”這些吉祥話,看著就透著一股喜慶勁兒。有的人家還會在院子裡插上幾枝柳枝,嫩綠嫩綠的,給院子添了不少生機。這柳枝啊,也是春天的象徵,寓意著新的一年像柳枝一樣,充滿活力,茁壯成長。正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所寫,處處是春的生機與活力。
逛了一整天,我深切感受到了纜鎮農村立春習俗裡濃濃的鄉土氣息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些習俗,就像一根無形的線,把村子裡的人緊緊連在一起,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離開纜鎮的時候,太陽已經西斜,可我的心裡還熱乎乎的,滿是對這傳統節氣習俗的感動和眷戀 。
附錄:漫談中藥保健(601)
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裡面,有好幾十個方子都是把姜棗配對,因為姜是開啟的,而棗是收的,所以姜和棗配在一起,可以很溫和地補氣。
在喝姜棗茶的時候,其實還有一個小秘訣。因為姜的皮和肉,性質其實是相反的,姜肉是發散、熱性的,而姜皮是收斂的、偏涼性的,所以姜肉可以發汗,而姜皮可以止汗。我們在做姜棗茶的時候,如果連著姜皮一起,人就不會發汗,不會讓毛孔因為開啟而受冷。
姜棗茶的功效
姜棗茶具有溫中止嘔、回陽通脈、補血益氣、燥溼消炎的功效,對由體內陽氣虛弱引起的怕冷的情況,用生薑紅棗茶可以有效地去除寒氣。
姜棗茶飲後能促使血管擴張,全身有溫熱感,具有強心的作用,促進消化,增強腸蠕動,保護胃粘膜,對胃潰瘍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姜棗茶具有利膽、鎮痛、解熱、抗炎、抗菌及抗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對風溼節炎、腰肌勞損,有較強的效果,可以長期內用。
姜棗茶配方
這個冬天人手一份
姜棗茶的做法很簡單:把生薑、紅棗、枸杞一起煮成茶喝即可。
姜棗茶(2杯的量)
原料:紅棗6顆、枸杞一把、花椒十幾顆、生薑4片(生薑不要去皮,姜的分量不要少,煮出來的水喝起來要有點辣辣的),另外紅棗要去核。
做法:加適量水,煮成淡紅色即可。體寒怕冷,可以多加了幾粒花椒,煮成花椒姜棗茶,祛寒溼的效果更強。
以上是2杯的量,也可以分量提高,多泡一些,煮完後的姜棗茶,冷卻後,裝入乾淨的瓶子內,放冰箱冷藏。喝水的時候舀上兩勺,用開水一衝泡就可以喝了。
溫馨提示:
製作姜棗茶,選棗也是個關鍵,只有用大棗才能起到暖身驅寒的作用,而且大棗要切碎,用水煮才可以把裡面的營養煮出來,才能更好的發揮藥效。
煮的時候姜和棗要冷水下鍋,這樣才可以把姜的味道揮發出去,在喝的時候喝不出姜的味道,即使不喜歡吃薑的人,也可以喝姜棗茶的。
姜棗茶特別適合寒涼體質的人,什麼是寒涼體質呢?
最大特點就是一年四季都怕冷,手和腳摸上去是涼的,身上有些地方會容易痛。比如腿或者肚子會痛,而且是冷痛,覺得冰涼冰涼的那種。
如果不是虛寒的人,最好不要一年四季天天喝姜棗茶,但在冬天寒氣旺盛、陽氣虛弱,不體寒的人(正常體質)也能喝。
每一日的飲用方法,最好是上午把它喝完,不要超過中午,因為姜適合在早上吃,下午和晚上不適合喝薑茶,下午3點後喝會影響睡眠。
很多人怕喝完姜棗茶容易上火,其實只要上午喝是不會的。
一般來說,只有體質非常熱的人是不能夠喝姜棗茶的。像唇紅、口乾、五心煩熱這些屬陰虛火旺體質者忌用,脾胃熱性的也不能喝,會造成溼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