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驛道繞過牆根,馬頭牆飛簷翹角,青磚黛瓦,滄桑斑駁。

故居又稱“三強居”,據傳系後人所愛稱;世芳少壯從軍平寇,晚年出仕教喻,期頤後仍然為國公務,三期皆以優良功績出類拔萃,官民以為三強。

故居正中有古井一眼,傳說泉從地下巖骨滲出,入口清甜,飲之長壽。

王世芳壽終140歲,有人問他長壽的秘訣,他只答了9個字:屏氣息,節飢飽,順天和。

言外之意,王世芳長壽的秘訣就是平和心態、中和飲食、順其自然。

在三強居中,正廳掛有王世芳的畫像,據傳,王世芳百二歲,奉旨赴京為乾隆皇帝祝壽,奏對免跪,皇帝龍顏大悅,賜御宴於太和殿,繪星像於養性殿。

這位曠世壽星,留下九字“長壽秘訣”,讓山前村這塊土地成了壽星故里,同時他身體力行 做好事、興教育,讓這個村莊孕育出一個又一個的英雄傳奇,僅在清末民初,這個小山村裡就有6人出國留學,開衛國讀書先河,旨在推翻封建王朝,振興中華。

就在王世芳故居門外,一“將軍亭”跨溪而建,民國時期,這個小小的村落,走出了9位將軍,反帝抗倭,功垂青史。而這些,要從王氏王文慶開始說起。

王文慶青年時受愛國思想影響,對滿清政府的腐敗和喪權辱國深表痛恨,產生憂國憂民,拯世革新之志,自名“靈江釣徒”、“愁人”以自勉。

他曾三次外出留學,尋求革命道理。

1922年秋,海州洪災,王文慶抱病領導集款賑災,澤惠鄉梓。

1925年,他因病在滬市去世,年僅四十三歲。

《申報》專版發表文章以表哀痛,此後家鄉人民更是在古城內立“文慶街”,以資紀念革命先賢。

從王文慶開始,科學民主的愛國主義思想,便在山前村萌芽。

王文慶的堂侄王綸,他善於戰略戰術,參與指揮長城抗戰,是一位主張抗戰到底,絕不妥協的高階將領。

之於故里山前村,王綸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鄉賢。

他自掏腰包建起一座連山橋,方便交通的同時又減緩了洪水的衝擊。

沿著古老的驛道左拐,一座高大的三孔石拱橋架在村邊的康谷溪上,這就是連山橋,橋樑全由大小均勻的石塊壘砌而成,雄偉壯觀,拱頂兩側扇形石額上的“連山橋”三字,是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的題額,留駐著厚重的人文歷史,也訴說著與故土山前村的深厚情誼。

在山前村,王綸故居緊連著王氏祖居,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小洋樓,可惜王綸戎馬倥傯,英年早逝,並沒有在這裡住上一晚。

王綸故居斜對面,便是當時的中共海屬特委臨時駐地,這座不起眼的小三合院,組織和領導著臺屬古城、白石、暖山、地灣、六通、永安六縣的黨員和人民群眾,進行抗日救亡支前工作,把紅色革命的火種,播散到海州各地。

時光荏苒,現在這裡已經嗅不到當年的風雲煙雨,在這些充滿革命色彩的老屋裡生活著的,是這裡最淳樸的百姓。

屋外淅淅瀝瀝下著小雨,村民們坐在屋裡,嘮嘮家常,燈芯草在雙手間來回穿梭,編織出最古老的回憶。

山前村草編從明清時期開始在民間流傳,這是一項純手工活,大多選用燈芯草做原材料,透過手藝,便成了草帽、蒲扇、草鞋等各式日常用品。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山前村草編成為古城縣主要草編產品內外銷的基地,盛名遠揚,成為家庭婦女一項重要的副業和經濟收入。

但隨著機械化的發展,薄利的山前村草編,漸漸的成了村裡老人家的時代回憶。

2012年9月,山前村草編入選江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根燈芯草,串聯起嶺根人代代之間的溫馨回憶。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這裡的生活,愉悅而又舒朗。

九龍舞翠,如金字塔聳起屏障;三水夾金,流水鳴奏出人文篇章;古村山前如詩如畫,揉入村姑的搗衣聲,把風雲煙雨的故事和記憶留在石橋、牌坊、老屋裡,把遊人引向遠方。

文章裡的一景一物,周浩然都很有感覺,有歷史的流韻,也有現實的農家樂!

月中時分,秦漢嵩老先生接待了一位老畫家,大名叫杜云溪。

杜云溪,自號皮巖、巖翁,別署耘日齋主,1939年生於江南海州,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水墨畫研究院院士、中國指墨畫協會理事等、曾師從西泠印社大師。

杜云溪經歷曲折坎坷,生性樂觀豁達,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幾十年如一日沉迷於自然山水與筆墨山水的對話交融,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