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地的木牌(附錄漫談中藥保健(398))(第2/4頁)
章節報錯
1、氣鬱:不良情緒是“元兇”
中醫認為,氣是推動和轉化力量,血、食、津液等都依靠氣化功能來運轉代謝。若是長期心情壓抑不得發洩,氣機鬱結於心,體內的器官就容易發生淤塞,可能導致甲狀腺結節、淋巴結節、乳腺結節、肌瘤等疾病的發生。
氣鬱人群往往有精神不振、失眠多夢、易怒善哭、胸脅脹悶、腹部脹滿、咽部有異物感等症狀,女性可能還會有乳房脹痛、痛經、月經不調等表現。
2、膻中穴:強心臟、解鬱氣
膻中穴是心包經的令官,如果出現胸悶、心鬱的情況,按摩膻中穴可以驅散心中的鬱悶之氣,讓心情變得愉悅。此外,膻中穴還有較好的強心作用,經常按揉,不僅可以寬胸理氣、止咳平喘、宣肺化痰、通陽化濁、開鬱散結,對於女性乳腺健康也十分有益。
【位置】:兩乳頭連線中點的位置。
【按摩方法】:取仰臥位或端坐位,用中指的指腹點揉穴位,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點揉。力度適中、手法均勻,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3~5分鐘即可。
3、陳皮+玫瑰+枸杞:疏肝理氣
肝主疏洩,能調暢氣機,若肝失調達,就容易氣機鬱結。因此氣鬱人群可以試試疏肝理氣的代茶飲。
【配方】:取玫瑰花5克、枸杞10個、陳皮10克,泡水代茶飲用。
【功效】:玫瑰花疏肝解鬱;枸杞滋補肝腎;陳皮有醒脾開胃的作用,又能防止滋補過膩。這三味藥搭配使用,既能疏肝解鬱,又能滋補肝腎、醒脾開胃。
二、血“堵”了——血瘀
血液執行不暢,鬱積於經脈或器官之內呈凝滯狀態時,就被稱為血瘀。而血瘀又細分為三種型別:一是內結之血,可引起冠心病、心絞痛、腦栓塞等心腦血管疾病;二是汙穢之血,包括高血脂、高血糖等病症;三是離經之血,主要指腦出血、胃出血等出血性疾病。
1、判斷血瘀,看4個徵象
①出現色斑、面板乾燥脫屑。色斑,多是說明本身有血液瘀滯的情況,且斑越多,往往血液迴圈障礙的程度越重。
②舌下靜脈曲張變粗、嘴唇青紫。若是血液淤堵,嘴唇、舌頭的顏色就會變得青紫發暗,甚至舌頭上出現青紫斑塊,有的舌下靜脈會曲張變粗。
③心臟出現不適症狀。心臟血管瘀堵,則可演變為冠心病,導致心肌供血不足,出現胸悶憋氣的症狀,再嚴重就會胸痛、背部疼,還可能放射到肩膀等部位。
④情緒改變。若是腦部血液迴圈不好,供給腦神經的養分不足,就容易使人失眠,出現煩躁、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
2、合谷穴: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合谷穴又稱“萬能穴”,它的作用很廣,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效果,經常按揉還可以緩解便秘,預防老年痴呆等症。
【位置】:雙手拇指交叉,拇指按住的地方即為合谷穴。如果位置正確,按壓時會有輕微發麻、腫脹的感覺。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此穴,有酸脹感為宜,每次13分鐘,早中晚各3次。
3、補氣活血方: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活血藥大多辛溫發散,長期服用容易耗散人體真氣,反而加重血瘀。因此日常用活血藥調理身體時,一定要注意補氣,兩者相得益彰,效果更理想。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的賀娟副院長,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有補氣活血功效的方子。
【配方】:取黨參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15克、丹參30克,共同煎煮15分鐘後飲用即可。
【功效】:黨參補氣和緩;麥冬養氣陰、潤肺;五味子斂氣;丹參補氣活血,這些藥材配伍使用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很好的作用。但高血壓患者不宜飲用。
三、溼“堵”了——溼邪
春季到來,氣溫不斷升高,雨水又多,溼氣較重;再加上不少人喜歡吃燒烤、火鍋等油膩的食物,容易損傷脾胃,導致水飲和水谷無法正常運化,在體內形成痰溼。
此時,溼氣裡應外合,體內溼氣越來越重,還可能導致糖尿病、痛風、高血脂、高血壓、脂肪肝等代謝疾病。
1、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有溼氣
如果以下症狀出現2個及以上,說明體內溼氣較重:
①頭髮愛出油,臉色黯黃易起痘;
②舌苔厚重、黏膩,舌頭邊緣有齒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