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響鈴巖(附:《心經》講記(十一))(第1/3頁)
章節報錯
哭泣的響鈴巖
一、拆遷
開發響鈴巖景區,首先是修路。
修路須拆遷村民的房屋。
拆掉的大多是老屋,居住的也多是老人,而年輕人早就住到靠溪邊的新屋去了。
拆掉的唯一新磚房是70歲的老漢符桑馬的。
說是新磚房,造好也有些年頭了,但比起另外人的木質結構的老房要新了許多。
符桑馬是一個有著傳奇色彩但苦命的人。
相傳年輕時的符桑馬曾在西安某軍官學校讀過書,但因病未畢業。
抗日戰爭時,也曾當國民黨軍隊裡的小官。
符桑馬的父親符石根是開藥鋪的,七代單傳,怕符桑馬在軍隊裡出意外,以自己病重為由,一紙電報將符桑馬從西安召回。
符桑馬星夜從西安回到永安縣老家,等待他的不是病重的父親,而是一場早已設計好的婚禮,新娘是謝夜娜,她是永安縣當時僅有的二名師範生之一,執教於當時的永安私立中學。
符桑馬婚後欲返回部隊,此時抗日戰爭爆發,歸途受阻,與原先部隊失去了聯絡。
符桑馬遂留了下來,也保住了老命,據說他那支部隊幾乎全死在抗日戰場上了。
符桑馬一生幹過多種營生,先是隨父親開藥鋪。
解放後,不允許私人開藥鋪,他開始賣雜貨。
這時,妻子謝夜娜不知受何刺激,得了間歇性精神病,發病時老罵人打人,整夜不休;而不發病時又與常人無異。
符桑馬因有當過舊軍官的“惡行”,多次受到打擊批判,直到後來改革開放。
為了養活一家人,符桑馬一直以打柴為生。
忙碌一生,卻無一個子女在身邊。
大兒子當了上門女婿,遠在三十里之外的村子。
二兒子在響鈴巖打柴,不慎墜下懸崖而死。
三兒子又過繼給了妹妹。
僅有的女兒嫁在十里之外的土豆村,但也不可能日日侍奉。
幸好後來政策好了,符桑馬重開雜貨店,算是掙了幾個養老錢。
聽說與符桑馬一起入伍的永安籍人皆加入了某同學會,每月有200元補助。
符桑馬對此無動於衷,怕政策又有變。
當年永安縣僅有的另一位女師範生符梓珍後嫁給了一軍官,逃往臺灣,現定居美國舊金山。去年回國探親,見老同學謝夜娜之慘狀,遂贈以200美元,並留地址以便聯絡。
等到開發景區拆遷時,70歲的符桑馬已是神志不清,每日只往屋裡撿破爛,而不知拿去賣,似乎撿來收藏似的!
而71歲的謝夜娜則自己也照顧不好自己!
二、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