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四日行

清明過後十天,周浩然特地請了二天假,加上週末二天共四天。

周浩然、肖文雅夫婦自駕車去延陵看望老師宋天鼎。

延陵,古邑名,大約在今常州、江陰等吳地沿江一帶地區。

為春秋吳邑,季札(季子)所居之封邑。

春秋時,吳王壽夢之子季札為避讓王位躬耕於舜過山(今常州市焦溪鎮與江陰市申港鎮交界處);周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吳王餘祭遂封季札於延陵。

延陵先邑後縣,其名相繼沿用345年。

延陵郡為中國十大姓之一的“吳”姓的郡望。

《史記· 吳太伯世家》載:“季札封於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

《漢書· 地理志上· 會稽郡條》載:“毗陵,季札所居。江在北,東入海,揚州川。莽曰毗壇。”師古曰:“舊延陵,漢改之。”

《後漢書· 郡國志四· 吳郡條》載:“毗陵,季札所居。北江在北。”

注引《越絕書》曰:“縣南城,古淹地(今常州市武進區淹城遺址)。上湖中冢者,季子冢也。名延陵墟。”

《春秋》載,季札於公元前485年死後葬在申港西南。

後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今申港中學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聳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兩漢時期,延陵更名為毗陵。

三國時期,人們仍習慣於將季札所居之地稱為延陵;與此同時,延陵這一地望,也成為季札這位歷史人物的代稱。

季札是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稱公子札,是一位與常州、江陰曆史淵源有關的古代賢人。傳為避王位“棄其室而耕”於常州焦溪與江陰申港交界處的的舜過山下,人稱"延陵季子"。季札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廣交當世賢士,對提高華夏文化作出了貢獻。

季札重信義。

一次途經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於啟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

待出使歸來,再經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

侍從不解。

他說:“我內心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揹我的心願嗎?”此事傳為千古美談。

史稱季子掛劍。

如今,延陵只是一個小鎮的名字。

纜鎮到延陵大約450公里,開車需要5個多小時。

宋天鼎,原大學中文系教師,對周浩然很是照顧。

宋天鼎退休後回延陵老家開養生館,店面是自家的,因為有很高的退休工資,開養生館純粹是愛好,發揮餘熱。

師母周文娟,纜鎮人,原大學生物學教師。

宋天鼎的古法中醫技術來自家傳,按蹺、針灸術部分來自周文娟家族。

宋老師的養生館取名文鼎養生館,一看就是取自二人的名字。

養生館一不能輸液二不能開藥,因為沒有資格,只做養生保健。

不過二人都考取了按摩師資格證書。

周文娟負責中醫美容顧客,基本上只做撥筋面部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