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條與旅遊(附錄:漫談中藥保健(25))(第1/4頁)
章節報錯
蕭條與旅遊
廉子和的自媒體刊登了一篇文章《揭開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背後可怕的故事》:
20世紀20年代時期的商業熱潮是美國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那時消費主義喧囂塵上;金錢的價值觀既不“正常”,也不“自然”;它們是新經濟和新文化的歷史產物,“絕不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在過去,價值觀是從教會獲得的,現在他們是從“商業和消費”中得到的。
美國社會的價值觀漸漸地轉變為消費社會的價值觀;什麼“分期付款”,“超前消費”的呼聲甚囂塵上,有點閒錢的美國人,不是家裡屯了好些房,就是手裡捏著好幾支股票,天天做著發財夢。那段時間美國經濟已是連續十多年高速增長,樓市股價更是狂飆突進。
但到1929年初夏,美國經濟出現了明顯的放緩跡象。6月份,工業和工廠生產指數見頂,汽車產量同比增長放緩。經濟擴張的峰值出現在1929年8月。同時,在世界其他地區,經濟出現了衰退。1927年,澳大利亞和荷蘭經濟開始惡化,1928年德國和巴西已進入蕭條期。1929年上半年,阿根廷、加拿大和波蘭緊隨其後進入衰退。
到1929年9月3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見頂,至10月28日,即所謂的“泡沫破裂之日”下跌32%。接下來我們回看一下1929年美國10月最後的10天。
10月2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市即遭大筆拋售,全天拋售量高達600多萬股,以致股市行情自動記錄器到收盤1小時40分後才記錄完最後一筆交易。
10月23日,形勢繼續惡化,《紐約時報》指數下跌31點。
10月24日,這一天是股市災難的開始,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早晨剛剛開市,股價就如決堤之水轟然下洩,人們紛紛脫手股票,全天換手1289.5萬股。紐約數家主要銀行迅速組成"救市基金",紐約證券交易所總裁理查德·韋尼親自購入股票,希望力挽狂瀾。但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10月25日,胡佛總統發表文告說:"美國的基本企業,即商品的生產與分配,是立足於健全和繁榮的基礎之上的",力圖以此刺激新一輪投資。然而,過了一個週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費了。
10月28日,史稱"黑色星期一"。當天,紐約時報指數下跌49點,道瓊斯指數狂瀉38.33點,日跌幅達13%,這一天,已經沒有人再出面救市。
10月29日,最黑暗的一天到來了。早晨10點鐘,紐約證券交易所剛剛開市,猛烈的拋單就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人人都在不計價格地拋售,經紀人被團團圍住,交易大廳一片混亂。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至此,股價指數已從最高點386點跌至298點,跌幅達22%,《紐約時報》指數下跌41點。當天收市,股市創造了1641萬股成交的歷史最高紀錄。一名交易員將這一天形容為紐約交易所112年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11月,股市跌勢不止,滑至198點,跌幅高達48%。
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這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
由於金融業崩盤,消費力下降,各種工廠開始減產,縮減生產規模,解僱工人,導致失業率飆升。累計破產企業超過 10 萬多家,倒閉銀行 11000 餘家。城市居民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只能用木板、舊鐵皮、麻袋、紙板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因為沒錢買汽油,汽車改為用牛拉動,大量之前富有的商人和銀行家,因為破產,只能在街頭推著小車賣蘋果。
1928年,失業率僅為3.2%;
1930年,失業率增長了200%,達到8.7%;
1931年,失業率增長到15.9%;
1932年,失業率猛增到23.6%;
1933年,失業率為24.9%。
1933年,超過1500萬人失業。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的最高失業率。
危機期間,一方面生產過剩,消費緊縮,導致商品積壓;另一方面普通美國人卻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貧困。為了維持農產品的價格,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燬"過剩"產品,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進河海,使這條河變成"銀河"。牛奶從奶廠到消費者手裡面,是有中間渠道和成本的。 即使牛奶是免費的,消費者也不可能免費拿到牛奶。為什麼呢? 牛奶消毒、儲存、包裝、運輸、販賣,都需要成本。這些成本,都是加到最後消費者要付的價格裡面去的。 哪怕資本家免費提供牛奶,運輸工人免費運輸,售貨員甚至都不要工資,那包裝盒總要錢的吧?儲存總要錢的吧?運輸車的汽油總要錢的吧?
當時大蕭條的時候,社會是怎樣的呢?工人普遍失業,沒錢;就算奶廠白送牛奶,經過消毒、儲存、包裝、運輸、販賣這一系列程式,牛奶到商店裡的價格,工人仍然買不起;工人買不起商店的牛奶,那麼商店就賣不出去(這是句廢話);商店賣不出去牛奶,就不會進貨;商店不進貨,奶廠的牛奶就賣不出去;奶廠的牛奶賣不出去,就只能存著;儲存需要電(低溫),需要消毒,需要僱傭工人操作,都要錢的(而且存著也賣不出去,只會越存越多)……
所以,牛奶只能倒掉!這就是生產過剩;那麼缺衣少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接著往下看。
那些相對幸運的人沒有失業,可他們的工資減少了大半部分,或者工作時間減少,最後到了兼職狀態。即使是中上階層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和律師,他們的收入也下降了40%。以前享有經濟保障的家庭突然面臨財務不穩定,或者在某些情況下會遭遇停薪。家庭在日常生活開始了節儉。他們保留了廚房花園,修補破舊的衣服。
許多家庭已經沒有食物來源,為了解決生計,他們自己的花園種植蔬菜甚至草藥,努力實現自給自足。一些城鎮允許將空地改建為社群“節儉花園”,居民可以在那裡種植糧食。
1931年至1932年間,底特律的“節儉花園”計劃為大約2萬人提供食物。經常看到一些經驗豐富的園丁幫助之前身份體面上班族的人在種植糧食,不過這些上班族為保持體面, 仍然穿著白色系扣襯衫和休閒褲 。
在大蕭條之前,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婦女基本為全職太太,過著很舒適安逸的生活,可大蕭條期間,一些家庭不得不透過增加額外的工資收入來維持中產階級收入。
有幾個工種,是當時美國男性所不能接受的,那就是文職和服務行業,所以在大蕭條時期失業人口普遍存在,但已婚婦女的就業人數卻在增加,因為婦女不得不去從事當時男性不能接受的文職或服務行業職位。婦女找到了秘書,教師,電話接線員和護士的工作。但在許多情況下,僱主向女性工人支付的費用遠遠低於正常水平。家庭婦女淪為廉價勞動力。
由於人們普遍對未來缺乏信心,導致社會道德進一步淪喪,盜竊、鬥毆、兇殺案件層出不窮。羅斯福就職之日,胡佛送給新政府一句話:"我們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我們無能為力了。"從1929到1932年,美國爆發暴動2700次以上。美國更先後有200萬農民發起暴動,艾奧瓦州的所有公路,都一度被憤怒農民封鎖。
1929年1933年,美國非正常死亡人數高達700多萬,大多數是因為自殺和營養不良。在當時,美國甚至出現了一些自殺的黑色笑話:在客人入住酒店時,服務員會問他們,是要一個可以睡覺的房間?還是一個方便跳樓的房間?失業加上投資失利導致的破產,使19291933年,美國年自殺率飆升至歷史最高水平。從1928年的每10萬人的18.0,上升到1932年每10萬人的22.1,這是美國曆史記錄的最高值
由此可見,經濟大蕭條的危害性是比較大的,很難有人可以倖免於蕭條。總結一下經濟大蕭條都有哪幾大特徵:
1、大部分中小企業面臨困境,出現批次破產倒閉;
2、進出口貿易停滯,糧食價格飛漲;
3、債務違約率增加,流動性變差;
4、失業率破歷史記錄,社會充滿無業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