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火旺,適以生地黃、當歸調理】

當歸,生黃芪、生地黃、牡蠣,熟地黃。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活血通經等功效。

黃芪:補氣養血,健脾補中。

牡蠣:養心安神,滋陰補血。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主治:陰虛火旺,糖尿病,大便乾結,口臭口乾等。

【八珍湯】

出處:《正體類要》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炙甘草。

功用:補益氣血。

主治: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歌訣:氣血雙補八珍湯,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棗調營衛,氣血虧虛服之康。

趣味記憶:兄弟當大將,要夫人趕豬。(川芎、熟地、當歸、大棗、生薑、芍藥、茯苓、人參、甘草、 白朮)

【生甘草和炙甘草差別竟然這麼大!】

生甘草:

味甜,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和諸藥的作用,由於它味甘,能助溼壅氣,讓人感覺中滿,所以可以也可用於胃痛,腹痛等;

炙甘草:

一般是蜜炙甘草,有益氣滋陰,通陽復脈,補脾和胃功效,所以可以用於倦怠乏力,脾胃虛弱的人群。

所以生甘草和炙甘草還是有區別的,如果一個大夫方子中出現甘草,在抓藥配藥的時候一定要問一下,是用生甘草還是炙甘草!

【名方】小兒厭食方

【組成】太子參15克,炒扁豆10克,淮山藥15克,法半夏12克,陳皮10克,雲苓15克,炒苡仁15克,炒神曲10克,炒麥芽10克,石斛10克,枳實3克。

【功能】健脾和胃。

【主治】小兒厭食、拒食、消化不良、慢性咳嗽、大便粗糙或挾不消化殘渣、大便不成形。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劑兩煎,頭煎加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煎至50毫升。分3次服,連服3劑。

“肝氣鬱結”是指心情抑鬱而氣機鬱滯,憂鬱脆弱、敏感多疑為主要表現,就是我們常說的氣鬱體質。氣鬱體質者發病以肝為主,兼及心、胃、大腸、小腸,如鬱病、失眠、梅核氣等,大家不容忽視。

食療小秘籍——丹麥大棗湯:甘草6g、小麥50g、大棗10g,長期服用,可以解鬱舒肝、養心安神。

日常可以多吃理氣解鬱的食物,如黃花菜、金橘、柚子等,少吃酸澀食物,如青梅、烏梅、楊梅、南瓜。

【茵陳配佩蘭治胃病】胃病表現為胃脘堵悶,肢體困重,口中黏膩無味,大便溏或大便不爽,舌暗紅苔膩者,則當以化溼為先,化溼之品常用茵陳、佩蘭為伍。佩蘭其氣芬芳清香,長於醒脾,宣溼化濁,善能祛除中焦穢濁陳腐之氣。《金匱要略》雲:“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茵陳苦能燥溼,寒能清熱,並善滲洩而利小便。《本草正義》謂其:“入膀胱經,發汗利水,以洩脾胃之溼熱。”《本草述鉤元》謂其;“發陳致新。與它味藥之逐溼者殊,而滲利為功者,尤難相區。”兩者合用,醒脾化溼,胃脘堵悶、肢體困重、口中黏膩無味等症自除。用於慢性胃炎胃鏡下胃內滯留粘液較多,粘液湖渾濁,或見糜爛病灶者伴幽門螺桿菌陽性者亦有一定療效。

烏雞四物湯:

材料:酒川芎,九制熟地,酒杭白芍,酒岷當歸,紅棗,八角,肉桂,烏雞

功效:補血,美容養顏,安精神,適用於女性面色黯淡微黃不紅潤,色斑,月經量少,痛經,男士頭暈乏力面色白,工作壓力大,老人低血壓頭暈血糖低,指甲白,兒童低血壓消瘦面色白無華,記憶力差。

防暑祛溼別忘益氣

夏天又悶又熱,空氣潮溼,人容易感到四肢睏倦,萎靡不振。南方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彭康教授提醒,大家調理身體一方面要防暑祛溼,另一方面要注意益氣、生津補液。有三種藥食材推薦給大家:

1.桑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