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郎中(附錄:《寶積經》35)(第2/2頁)
章節報錯
> 老木一生孤苦,六十歲時又找過一個老伴,但那老女人嫌老木出手太大方又走了。老木熱衷於做慈善事業,一生不知捐獻了多少錢。後來,進了公證處,把名下的財產全給了女兒木潔,自已什麼也不留,並且當場作了公證,女兒木潔從此無話可說了。
> 老木只用他的退休金以及少量的出診收入維持生活,老木常說平安是福,無財一身輕!
附錄:《寶積經》35
第三十五期
【寶積經 | 經文】
又大迦葉,四種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何謂為四?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聞戒法皆能履行,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正命清淨,而是比丘說有我論,是初破戒似善持戒。複次,迦葉,有一比丘誦持戒律,隨所說行,身見不滅,是名第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複次,迦葉,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取眾生相而行慈心,聞一切法本來無生心大驚怖,是名第三破戒比丘似善持戒。複次,迦葉,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頭陀見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
在現實生活中,破戒的比丘一眼就能看得出來,可是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做得很好,可事實上卻是在破戒的人,卻不容易被發現。在這裡,佛陀為我們列舉了四種破戒比丘的行為。
第一類破戒比丘,他們能夠全面地受持戒法,對於犯戒的大罪小罪,一律小心冀冀,心常怖畏,凡所受戒法都能夠謹慎履行,做到了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其謀生活命也做到了正命清淨。可是,這種比丘主張“有我論”,認為在生死輪迴中有自我存在。這類比丘只是假現為清淨持戒者而實質屬於破戒比丘。
第二類破戒比丘,能夠誦持戒律,熟習開遮持犯,可以依律而行清淨。可是他們內心還存有身見、我見。
第三類破戒比丘,能夠具足持戒,而且慈心廣被,多行利他,可是由於執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所以一旦聽說了一切法本來無生,心中就會生大恐怖,驚惶失措,不能自持。
第四類破戒比丘,他們勤苦修習十二頭陀行,非常用功。可是他們心中認定有法可得,有實法性可證,違背了一切諸法性空不可得的正法。
十二頭陀行,是十二種極端刻苦的修行方法。衣著方面有:但三衣、糞掃衣;飲食方面有:常乞食、不餘食、一坐食、節量食;住處方面有:住阿蘭若、冢間坐、樹下坐、露地坐、隨地坐;睡眠方面有:常坐不臥。
綜合上面的四類行為,凡是取相、著有、執我、立我,知見與世俗甚至外道一致,那麼不管他們怎樣持戒,都是違反了如來戒法的真義,都算是破戒比丘。
【寶積經 | 經文】
複次,迦葉,善持戒者,無我無我所,無作無非作,無有所作亦無作者,無行無非行,無色無名,無相無非相,無滅無非滅,無取無舍,無可取無可棄,無眾生無眾生名,無心無心名,無世間無非世間,無依止無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憶想分別此戒,是名諸聖所持戒行,無漏不繫不受三界,遠離一切諸依止法。
在這裡,佛陀明確指出,真正善巧而清淨持戒的比丘,心中應該存有這樣的想法,一切法無我無我所、無作無非作、無有所作亦無作者、無行無非行、無色無名、無相無非相、無滅無非滅、無取無舍、無可取無可棄、無眾生無眾生名、無心無心名、無世間無非世間、無依止無非依止,這樣的人,一切如法、清淨無染,才可以稱得上是真善淨戒的人。
他們不因為自己持戒而自高自大,不會看不起他人所持戒行,能夠以平等舍心而住,不會憶想分別,說持戒犯戒,說高下淨染。
這樣的善持戒,就是聲聞、緣覺、佛所持的“戒行”。就好比佛在菩提樹下,正覺法性而成佛,這就是“自然戒”、“上善戒”。
一念般若現前,自然的心地清淨,無往而不自得,所做的一切均能符合法性要求。這樣與聖道相應的戒,就是一般所說的“道共戒”。
這種戒不與漏相應,是無漏戒;不為煩惱所縛,不受三界生死果報,遠離一切諸法依止,不執著一切法。這樣的戒,才是善淨的持戒,才是如來清淨戒學的終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