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分,是交待這部經典說完後,大眾的反應以及本經的意義,同時囑咐大眾將經典的意義積極傳播、利益更多人。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部經的序分:

【寶積經 | 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萬六千人,皆是阿惟越致,從諸佛土而來集會,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

■ 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意思是正如我所聽到的那樣。這裡的“我”,是指佛陀的侍者——阿難。大家可能注意到幾乎每部佛經的開頭都用“如是我聞”四個字,這是因為,在佛陀入滅之前,阿難前去向佛請教了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佛住世時,佛所說的言教人們可以相信,佛滅度後佛所說過的經教怎樣才能讓人生信呢?答:以“如是我聞”作為經首會使人起信的。

第二個問題:佛住世時諸多比丘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何而住?答:依四念處安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第三個問題:佛住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何為師?答:以波羅提木叉為師(以戒為師)。

第四個問題:佛住世時惡性比丘由佛來調伏,佛滅度後怎樣調伏?答:以默擯而調伏之(默,就是不和他講話,不理睬他,不和他共事,擯就是離開他,不跟他接近)。

佛滅之後,五百大阿羅漢強結集佛經,阿難登座重宣經藏,首先說出“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標明瞭阿難下面所要誦出的經文都是阿難親耳聽佛所說的,是佛親自宣講的。

在佛陀在世的時候,阿難是佛的侍者,也是佛陀的堂弟。一直到佛陀入滅,阿難隨侍在佛的身邊。而且阿難是諸大弟子中是多聞第一,過耳不忘。另外,在阿難出家之前,沒有聽到的經教,佛陀又重新為阿難宣講了一遍。所以阿難開口“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一出,底下的人就相信了。這確實是佛曾經說過的,不是阿難自已所說的;

又因為阿難是佛陀的堂弟,相貌與佛陀非常相似。當阿難登座之後,許多人懷疑佛陀沒有入滅,所以當阿難“如是我聞”四個字一出口,大家都知道了,在法座上的是阿難誦說佛所講的經教,而不是佛陀再現。

另外,“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放在經首,還可以與外道的典藉分開來。大家一看到“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就知道,這是佛陀當年所宣說的經教,不是外道的典籍。

只有佛教的經典才有“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在佛經的開首,都有“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主要就是起了一個證信(證明是佛所說,使學佛的人信服能依教奉行)的作用。所以註釋家們都將這幾個字稱之為“證信序”(證明讓人信服是佛經的序言)。

■ 王舍城

王舍城,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的國都,位於比哈爾邦的巴特那地區,據巴特那102千米、菩提伽耶65千米,分為舊城和新城兩部分。舊城四周是巖山圍繞的堅固盆地。城壁像中國的萬里長城,外壁厚約5米,總長40千米,是印度現存最古老的石造城壁。新城距離舊城約4千米,全盛時有32個大門和64個望樓。

王舍城不僅是佛教聖地,也是耆那教聖地。王舍城有個竹林精舍,是釋迦牟尼佛曾經居住修行的地方。

■ 耆闍崛山

耆闍崛山,位於王舍城東北部,也就是我們在佛經經常看到的佛說法的“靈鷲山”,簡稱“靈山”。之所以稱靈鷲山,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山頂的形狀像是一隻鷲鳥;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山上長期棲息著眾多鷲鳥。

梵語耆闍崛,本意是“貪食者”,後來專指兀鷲;禿鷲羽翼略黑,頭部灰白少毛,棲息于山林荒野,喜歡吃死去動物的屍體。

■ 皆是阿惟越致

“皆是阿惟越致”,指出了與會各位菩薩的修行階位。阿惟越致,是阿毗跋致的舊譯,意譯為不退轉,是指修行開悟後,不退墮於二乘、凡夫、惡趣,也不退失所證得之果位、觀念、行法的菩薩修行的階位。

分為四類不退:一、信不退,在十信的第六心,對於大菩提的深信不疑,不會再退失了。二、位不退,在十住的第六住,不再會退證小乘的果證了。三、證不退,在十地的初地,證得甚深法性,一得永得,不會退失。四、行不退,在八地以上,清淨心的德行進修,念念不斷的向上,不再會退起染心,或停滯不進了。以本經的菩薩摩訶薩來說,應該是屬於行不退的一類。

■ 無上正真大道

出席法會的這些大菩薩,“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

無上正真大道,是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舊譯,新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正覺,是聲聞乘的覺悟;正等覺,也叫普遍覺,是菩薩乘的覺悟。究竟圓滿的大覺,稱為無上正等覺,是佛所圓證的大菩提。

這些大菩薩,都是隻需經此一生,就要當來成佛,證得無上菩提的覺者,就像彌勒菩薩一樣,都是修證到了鄰近佛果的補處菩薩階段。

整個序分部分的經文,意思是說:

我阿難親聞佛陀這樣說過:某年某月,佛祖在王舍城附近的靈鷲山上。跟他在一起的還有八千位大比丘、六千位大菩薩。他們的道行都已經達到了不退轉的地步。他們來自於不同的佛國剎土。只須再有一生,他們就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大道了。

接下來的較大篇幅是正宗分。本經的正宗分,重點講述菩薩道的修行,同時兼帶說明了聲聞道的行持,具有鮮明的中期佛教的特色,也就是以大乘為主,大小乘並弘。菩薩道分為修廣大正行、習甚深中觀、作教化事業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重在自利,屬於自我行持,後一個階段重在教化他人,屬於化他利人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