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了解一下這部《寶積經》。

《寶積經》

■ 經題概述

《寶積經》雖然名聲不顯,但卻被譽為五大部之一,在佛教中有著崇高的地位,玄奘法師也曾因寺僧勸請,而嘗試翻譯。而它的崇高地位便來自於“對寶藏的積累”,也即“寶積”。

對於世人而言,我們常把“金銀珠寶”或極稀有難得的物品視為珍寶;對於佛弟子而言,能夠開發我們的智慧、解決煩惱、明心見性的法寶才是真正的寶。

不論是世間的“珍寶”,還是出世間的“法寶”,都不可能從天而降,而是需要一定的“積蓄”來換取。

圖片

正如阿彌陀佛為了塑造圓滿極樂淨土,便曾用無數劫的時間廣修六度萬行來積功累德,我們修行也是如此。

一方面需要藉由佈施、誦經、禮佛等方式拓寬修行的廣度來積累福德,增加順緣,減少違緣;

另一方面,在有了足夠的福德資糧後,便可以找到有緣的善知識、或是發現適宜自己的修行法門從而在深度上下功夫。

■ 經文結構

這部經書的結構正如我們常誦的經書一樣,可以大致分為序分、正宗分與流通分三部分,下面我們先來看序分。

序 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萬六千人,皆是阿惟越致,從諸佛土而來集會,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

——《大寶積經》

序分講述的是來法會聽法的大眾除了僧人們以外,還有一萬六千位不退轉的大菩薩,而這些大菩薩在來生就可以成佛。

連即將成佛的大菩薩們也要從各個佛土趕來聽法,說明這部經書對於修行者而言非常寶貴,也說明現在能夠聽到這部經書的我們非常有福報。

圖片

之後的正宗分則主要宣說了菩薩道的部分修行次第與方式,大致可分為以下三方面:

一、修廣大正行,積累福德;

二、習甚深中觀,重於空、緣起、無我的感悟;

三、作教化事業,證悟到空以後,再如佛菩薩一樣回到生活中去廣度眾生,以種種善巧方便來利益眾生。

所以不同於許多人印象裡學佛上來就是打坐、入定,或是上來便追求神秘的定境與神通,佛法的修持仍在世間。

佛教講“戒定慧”的修持,其中第一步便是受戒,而非“禪定”,如《雜阿含經》記載“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

在嚴持淨戒的基礎上,聞思修法、具足正見後,再去修定,才不會走火入魔或是執著於定境。

因此在修行之初,祖師大德便勸我們“佛法在世間”,透過在生活中廣修佈施、去除貪執;奉持五戒、去染趨淨;勤修忍辱、遠離嗔恨;精進修學、遠離懈怠......藉由這六度萬行,去發現、改善、對治自己身心的煩惱。

而修行有成後,也不能沉迷於打坐入定帶來的禪悅感受,還要回歸世間、廣度眾生。

由此觀之,這部《寶積經》對於當下佛學愛好者、以及佛法修持者而言,便不失為一部樹立正確知見、指引修行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