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 鏈(附錄為而不爭)
章節報錯
脫 鏈
今天,只看到一件事:脫鏈;只見到一個人:他。
往縣城的路,只有16裡,他的鏈條脫了整整35次,不是三次,也不是五次。
第一次,大橋邊,脫了。下車,安上,走!笑吟吟地。
不出15米,又脫。他又下車,安上,走!笑吟吟地。
這下子多了些,30米,又脫,又安,又走,又笑吟吟地。
第四次,他下車後,環顧四周,似乎在找修理鋪,爾後嘆了一口氣,又安,又走,又笑吟吟地。
第五次,我又看到了,真切地。
第六次,我感到那人真傻。
第七次,我也傻起來,在後面不緊不慢地跟。
。。。。。。
第三十二次,我還是跟,傻乎乎的我。
一直到第三十五次,他到了家,我卻過了站。我家不在城內。
回家,把這傻事告訴妻。
妻為之動容:撥我有時簡直不如一鏈條!斳
什麼?
我一時不明白。
忽然,妻笑吟吟,神色同那35次脫鏈人一樣。
我大悟,飛奔出門,跨上車直走,妻追!
撥發什麼瘋?斳
撥找那人去,他媽的,這小子35次脫鏈為什麼不嫌煩,好好去問問。斳
附錄: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為而不爭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
誠信話不一定漂亮,漂亮話不一定誠信。善良者不巧辯,巧辯者不一定善良。真知者不博雜, 博雜者不一定真知。聖人沒有自己積蓄,盡力幫助別人反而富有,盡力給予別人反而富足。上天之道, 利益萬物而不加害。聖人之道,奉獻而不爭鬥。
問道心得
一、老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的“真善美”概念的人,並主張把“ 美” 的表象、“善”的動機和“真”的本質統一起來,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求實,千學萬學學過真實的人生。真實是一種美,包裝效應也是一種美,但更重要的是真實美!話要聽真的,人要交善良的。漂亮的話有時好聽,卻害了自己;真實的話有時難聽,卻終身受用。所以聰明善辯讓人過癮,但不能長久。
二、“聖人不積”是說人類來到地球生命大學走過程的生命軌跡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人是在生命功課的蛻變考核中來修自己的玄德的。當完成了地球之旅的生命簽證期,完成了“龍的傳人” 的天命後,我們還要回歸原來的美麗故鄉。
三、“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就是默默地做、默默地奉獻,不會跟眾生爭排名、搶功勞、出風頭;不會認為:這樣做可以受到眾生的重視、可以受到肯定或可以提高身份地位……聖人之道總是利益萬物,聖人之道沒有小我,只有整體和諧的大我、無我。
四、幸福感與獲得感,應該是快樂與使命的結合。也就是說,當我們內心有一種真我人生的呼喚,那就是神奇的時刻,那就是我們的使命感!只要我們追隨自己的內心,就會發現:生命的軌跡原已存在,正期待著我們的光臨,我們所經歷的正是我們應該擁有的生活!當我們能夠感覺到自己正行走在命運的軌道上,就會發現:周圍的人開始源源不斷地帶給我們新的機會。
五、整個大自然展現的特性就是利益眾生是沒有條件的,是利而不害的;而一般眾生之愛的背後都是有條件、有抓取、有所求的。只要愛裡有抓取、有條件,或認為自己有德,心就會覺得很沉重,心也會很苦,最後的結果就是無德。
六、高大上的不一定是最受尊敬的,反之最受尊敬的才是最高大上的。不管發生什麼,不要在意別人在背後怎麼看我們、說我們,因為這些言語改變不了事實,卻可能攪亂我們的心,做好自己才是正道。
七、生命旅途中的危機,莫過於危於語言,禍莫大於言人之非,管住嘴就是管住命。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一要言而有信,不以華美之詞奉承人;二要心懷良善,不用花言巧語欺哄人;三要真知灼見,不賣弄淵博忽悠人。
八、真正的強者不是推倒別人,而是把倒下的人扶起來。有時,退到後面去是一種境界,是營造整體和諧的環境,是讓更多的生命綻放精彩——成就他人也是成就自己。生活中,我們不必和因果爭吵,因果從來就不會誤人。是非與得失,要以最後的結果才能定論。
九、我們的思想可以欺騙自己,但身體是不會說謊的,它忠實地幫我們貯存所有的情緒。身體的不適和病症只是我們內心的呼喊和求救,覺知就是消融情緒。有人謗我、賤我、騙我怎麼辦?讓他、避他,敬他、再過幾年您且看他!人生只有做出來的美麗,沒有爭出來的輝煌。如果我們曾受過挫折,請感謝那些我們認為挫折了自己的事或人。
十、《道德經》學用,是讓我們做一個和諧、利他、真實的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只做對家、國、天下有益的事,不做對人類及地球有害的事—— 這是人類與地球共生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