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與不累(附錄《章經》第十章、喜施獲福)(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中介醫學”,亦即中醫的更準確之定義!
要想理解中醫,必須先牢記兩個概念,一是“系統”,二是“平衡”。人體首先是一個大系統,這個大系統下還分為藏腑系統、經絡系統等,藏腑系統下又分五臟、六腑系統,五臟又分肝、心、脾、肺、腎各個系統。明白了嗎,人體是由一個個小系統逐次組成的一個大系統,這些小系統各自聯絡、相互作用,從而促成大系統的正常運作,這就是“系統觀”;而要維護大系統的健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維持各個小系統之間的相互平衡,各個小系統之間是一種五行、陰陽的關係,平衡是這種關係的最佳狀態,處於這種狀態之下的人是健康的。反之,若體內陰陽、五行失衡,則人必處於病中。因此,治病的根本就在於重新恢復這種平衡,這就是中醫的“平衡觀”。
同時,大家必須清楚的是,人是一個系統,而天地、宇宙是更大的系統,人存在於宇宙天地之間,也要努力平衡自己與宇宙天地之間的關係(中華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中醫所提倡的循道而活,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天睡我睡、天醒我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遵循的天道。
從以上中醫的“系統觀”與“平衡觀”不難看出,中醫對於人體生理以及病理的研究,是一種偏向於宏觀的、形而上的方向,因此,真正的中醫基本都是全科,而不會如西醫般分出數十種分科來。因為,中醫並不糾結於表面的症狀,而是透過這些特徵判斷出藏腑或經絡的問題,從而直抵病根,從根本上去解決疾病。也就是說,一個真正的好中醫,原則上大多數的疾病都有能力去治癒,當然,限於某些條件,還是會有擅長或不太擅長的區別,比方說:兒科、產科、外科等,基本上還是會由一些特定的中醫所從事的。
中醫當然也有其微觀的地方,中醫將每一個人都視為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將統一的表面症狀視為同一種病,因此,就會出現“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有趣現象。什麼意思呢?比方說兩個被西醫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到中醫處治療,或許有一個病人會接受主要針對腎臟的治療,而另一個則針對其肝臟,這就是“同病異治”;另有兩個病人,一個被西醫診斷為白癜風,另一個則是蕁麻疹,而在中醫處接受治療,可能會主要針對其肺部施治,這就是“異病同治”。也就是說,同樣是某一個藏器系統出現了問題,但針對不同的人的個體,其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這就需要中醫辨證施治,絕不是同一種症狀就採取同樣的治療方案那麼簡單。而這,就是中醫體現出的微觀性了。
中醫目前所處的處境異常艱難,一方面,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科研機構、主流媒體等,不僅根本上不真正重視中醫,且四處打壓中醫,另一方面,民間莫名其妙地卻掀起了所謂的“中醫熱”,各種偽中醫、中醫騙子充斥其間,進一步模糊甚至減低了人們對於中醫的理解與信任。所以,現在談什麼振興中醫根本就不合時宜,我們想做的只是: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的醫術,並努力將古法中醫的火種傳承下去,因為我們相信,中醫終會為世界所認可,並造福整個人類!
而這,也是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之最終目的——儲存它,並傳播它!
附錄:《四十二章經》第十章、喜施獲福
本章首先介紹了見人佈施
而生歡喜心的功德
佈施是菩薩修行“六度”萬行之一
也是“四攝法”中的重要內容
佛教將佈施分為三種
即財物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
佈施有很多功德
首先能使受施者身心得到利益
從而體現大慈大悲的菩薩道精神
其次,佈施能與眾生結下善緣
以這種善巧方便的方式
為眾生種下學佛的因緣
再次,可以積聚福德資糧
第四,可以藉佈施破除個人的吝嗇和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