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那段水泥路(附錄天道人道)(第2/2頁)
章節報錯
此後,又是老頭每日早晨掃著地。
後來,老頭無病而終。出葬那天,棺抬過門前那條水泥路,那天的水泥路也乾淨。
老頭死後三天,水泥路髒了三天。
三天後,學校裡湧出一群紅領巾,拿著掃帚,不久地又幹淨了。
後來,地也一直乾淨。
附錄: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道人道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
自然規律,不就像拉開的弓箭?高的壓低它,低的抬高它,有餘的減去它,不足的補給它。自然規律,減去有餘補充不足。而人們行事,卻不是這樣,往往是以減少不足來滿足有餘者。還有誰能把有餘供奉天下?唯有有道之人。因此聖人奉獻卻不佔為己有,大功告成卻不自稱有德,沒有慾望反而成就了自己。
問道心得
一、天之道的功能是實施它的平衡能力。老子用弓箭的原理來講述:瞄準目標時,高了要壓低,低了要抬高,以達到力量平衡。這是告訴大家:自然對萬事萬物也會進行各種調整,以達到整個自然體系的平衡。
二、大自然有“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平衡調節功能, 而人世間往往是錦上添花地“損不足以奉有餘”!人之道都喜好錦上添花,結果是“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這其實都是屬於天之道來減損人之道後的結果。所有的事情只要過度過分,就會受到自然之道的裁決。
三、《道德經》學用不活在教導裡,不活在儀式裡。《道德經》學用原則很簡單,依理不依人,不要因為道聽途說而混淆了自己內心的嚮往!真理不是在外部世界中獲取或領悟的,有時老天會用挫折、磨難給我們說法,憂患與痛苦都是來成就一個人的偉大的。
四、“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這是老子斬釘截鐵地自問自答!人類社會實現公於天下的目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聖人盡赤子之心,不揚名、不誇功、不圖報、功成而不處,成就功業卻不帶著貪念佔有,就是不想讓社會出現動亂之象。
五、如果人類在已擁有太多的同時還妄圖展現“我正確、我厲害、我功德”,那麼大自然就會透過另一種形式把那個“我”損耗掉。因此聖人盡一切努力而不自恃己力、有所成就而不自居其功,以此作為不言之教、無為之治的榜樣!
六、故步自封、與社會不相融、不願意在關係中成長,這是自我扼殺。放大空間,放長時間,放寬心胸,放遠眼光,有大思想、大格局才自有大神奇!
七、不爭,正是最大限度上避開絆腳石,不停向前進的最好方法。天之道,不爭而善勝。故不爭,並非不進取,而是不計較於蠅頭小利而失大體,不為眼前利益而失長久,不鑽牛角尖而毀於必然。
八、只有當人能夠察看自己內心深處時,他的視野才會變得清晰起來。向外看的人是做夢者,向內看的人是清醒者。學用《道德經》的方法是大道至簡,只要心正不偏,尊道貴德,積德廣厚,今日方寸中的一粒種子,來日必能成就千萬顆碩果。
九、如果遭遇生活中的不公或陷於落魄處境時,眼睛首先向內,看看究竟是自己什麼樣的思維模式才招致了這些失去平衡的外在結果?當我們總是看到環境中的缺憾、不滿、限制等等負面現象時,那麼這些境況就越會在生命中重複出現。如果我們從眼前的限制中超脫出來,真的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十、公益的職責就是:真正去喚醒每個人內心的善良。同樣,施捨中真正發生變化的不是那個接受的人,而是施捨者——我們自己!人生的意義就是幫助別人,成功了還把自己放得低低的,成功了還把受表揚的機會讓給新人,這就是走向幸福的奧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