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巴·菜刀·強盜

故鄉老宅的大門上,大多刻有一個很顯眼的米字,字並不很大,但筆跡粗擴有力,入木三分,顯然是故意刻上去的。但我一直不明白這個米字為啥會刻在門上,有何深刻之意?

故鄉人大多以農為生,以米為主食,也許刻米字是為了不忘記傳統吧!但仔細思量又覺不對,於是問村中年長者,大多搖頭不知,或語焉不詳。

今年清明節,偶遇一個從臺灣回來的遠親老者,老者七旬有餘,身健如當年,談吐不俗。

於是向老者詢問此事,老者向我道出米字後面的故事。

早年時候,村中經常來一個賣菜刀的啞巴,三十來歲,人長得五大三粗,他的菜刀的質量過硬。

啞巴來村中賣菜刀,方式很特殊,多在早中晚三餐開飯之時,此時村民大半在家。啞巴用一把菜刀擊打另一把菜刀,兩刀相撞,其聲悠揚,刀聲一響,村民都知道是賣菜刀的啞巴來了,紛紛出來看熱鬧,有買菜刀的,討價還價的,有託啞巴磨菜刀的。大多人只是看熱鬧而已。

啞巴賣菜刀有二個表演節目,一個是削鐵如泥,取一塊鏽鐵,一刀砍去,鏽鐵立斷一小塊,於是眾人喝彩;另一個是吹毛立斷,取一小撮頭髮置刀上,用口風用力一吹,頭髮紛紛掉地,眾人又喝彩。開場白之後便進入交易,時間多在半小時,從不影響村民吃飯時間。

啞巴有個習慣,誰家買了刀,便在門上刻個米字,村中人問其故,啞巴做了個磨刀的動作,意思是下次來時可以找上門為其磨菜刀,眾人也不以為意。

啞巴記性甚好,誰家買了菜刀,誰家的菜刀需要磨了都一清二楚,因此眾人也很相信他,村中人從沒買過他人的菜刀,菜刀鈍了,也一定要等啞巴來磨。

一個月黑風高的夜裡,村裡遭了劫。

第二天,人們發現村中凡是門口畫了啞巴米字的都沒有損失一點東西。

而被搶去東西的都是門口畫了×的,也不知什麼時候畫上的。

其中被搶的一戶人家兒子曾偷走啞巴一把菜刀,另外被搶的多是富戶或期壓百姓的地主,窮人一戶也沒有遭劫。鄰近幾村也一樣。

從此,啞巴也失了蹤,再也沒有人見過他的身影。

有人猜測,啞巴是強盜派來的探子,來村中探聽虛實的。

也有人說,啞巴本身便是強盜頭子,而且啞巴並不啞,是個劫富濟貧的俠士。

但據臺灣老者說,其實啞巴的確就是一個強盜,後來被捉,是老者判的案,當時判了三年,後來啞巴的一個遠親花錢把他保釋了出去,只關了六個月,而且啞巴確實並不啞,世代以打菜刀為生,是社會動亂官逼民反才做強盜的,而且從不搶窮人。

老者問我老宅的米字還在否,我記都儲存得好好的,老者笑了。

下面是老者的讀書筆記:

《道德經》第三章解讀

【帛書本】: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

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

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通行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

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帛書本】: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