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木頭
章節報錯
兩塊木頭
雕刻師物色到兩塊木頭,一塊上等佳木,一塊普通雜木。
雕刻師打算把佳木雕成一尊佛像,雜木用來燒火。
當動手雕刻時,佳木一個勁地叫痛,四處亂蹦,一點也不配合雕刻師,還弄壞了好幾把雕刀,雕刻師也流了很多血!
一氣之下,雕刻師把佳木扔進了灶間。
雕刻師試著向雜木動刀時,發現雜木很配合,也不叫痛,於是便把它雕面了一尊精美的佛像。
佛像後來被供奉在廟裡,受了千年的香火,竟昇天成仙了。
下面是雕刻師的讀書筆記:
論疾病
完整解釋這整段文字前,我想先就幾個概念進行一下簡單的普及,那就是“疾”、“病”、“症”以及這裡的“亂”字——
“疾”: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從大(人),從矢,像一個人腋下中箭,本義是受兵傷,且為外傷,後來泛指較輕微的疾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是這樣表述的:“析言之則病為疾加,渾言之則疾亦病也”,“病為疾加”,非常明顯,小病(疾)不斷積累形成大病(病)。《韓非子·喻老》中也有這樣的記錄:“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病在腠理為疾,這個意思也非常明顯。所以,基本可以確定下來:一種病的初始階段即為“疾”。現在所謂的“亞健康”其實全部都是“疾”!特別是經過這次“武漢病毒”大災難,我們所有人必須去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同樣接觸了病毒,有些人感染了,有些人卻完全沒事?!簡單粗暴地回答,我會這樣說:那些感染的人,他們已經是有疾之人,而那些沒有感染的人,他們才是健康的。
西醫發明出了“亞健康”這個詞,是一副非常好的安慰劑,它讓人產生一種“總體上還是健康的”美好感覺。當然,這並不是指責西醫有意麻痺世人,而是西醫體系中沒有“疾”、“病”、“症”的區別造成的。在中醫體系中,“疾”就是“病”,無非程度有所不同,但是,如果不及時治癒,假以時日,就是重症甚至絕症。“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在西醫那裡,他們的許多治療,其實是在“養疾”,為什麼這麼說呢?比方說高血壓吧,他們會明確告訴你,你必須常年服藥,這病目前是治不好的,藥物只是維持,不讓你加重或延緩加重的速度與程度。而我想說的是,“養疾如養虎”,其危害程度不言而喻。
需要補充一點,在這個“疾”的層面上,西醫的體檢是完全無效的,所以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很多病人,前半年剛做過全面體檢,沒事,頂多亞健康,可隔了半年再次體檢,已經是癌症中晚期了。這樣的例子可不在少數,可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西醫的體檢,能夠檢測到的都是器官藏腑已經發生器質性病變,也就是有了形質變化,出現了有形有質的病時,他們的儀器才可以觀測到。而癌症的發生,最初就是一股受瘀的氣團,你讓儀器如何能夠發現呢。但是在中醫裡,癌症還只是一股氣團的時候(疾),不僅能夠有效診斷出來,而且透過疏通相應的經絡,就已經給你解決了,所以才說是“尚醫治未病”嘛。但是中醫也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因為中醫的診斷拿不出可量化的東西(比如資料,比如影象),所以很多病人寧可相信自身的感覺,也不相信中醫的話,實話說,當下中醫騙子猖獗,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不信任關係。許多病人因此錯過了“治未病”的機會,我自己親眼見過幾個,也有再見不著的,比較痛心!關於這個,其實可以展開說說古法中醫裡“醫不叩門”的古訓,以後找到更合適的機會時再說吧。
“病”:這是個形聲字,疒形丙聲,本義在上古時期指的就是重病。如“病,疾加也。——《說文》、疾病外內皆埽。——《儀禮·既夕禮》。注:‘疾甚曰病’”。
那麼,靠什麼來區分“疾”和“病”呢?說e
實話,這二者之間並沒有一個可以量化的嚴格界限,比方我們上面舉到“內格”的例子,如果病人處於中焦瘀阻階段,或許他自己都不能感受到有什麼異常,肚子脹鼓出來了,他會以為是發福、長胖了,只有富有經驗的中醫才能一眼看出他的問題,那麼,這時或許可以稱之為“疾”吧;可一旦到了心腎不交的階段,他身上或多或少都會表現出來症狀了,他自己當然能夠感受到,但此時的症狀看起來並無致命性,他或許會將自己視為一名“亞健康”者,甚至在西醫的體檢報告中也是這麼界定的,至少應該還不是一個病人,而這個階段應該也就是中醫裡“疾”和“病”的分野處吧;再發展到水谷不入、二便不通時,那無論是西醫、中醫還是病人自己,判斷都是一致的,肯定是病嘛。區別無非是,對於醫生而言是有救沒救,對於病人是有命沒命之別;如果再到陰陽隔絕時,對病人而言那就不再是病人了,因為他可能恨不得馬上死掉,他對自己那時的判斷或許希望會是死人(因痛苦不堪),而對西醫來說則是ICU,因為他們有政府頒發的“殺人許可證書”,對古法中醫而言卻是“力有餘而心不足”,力有餘是因為還是有希望搶救回來的,心不足是因為自己害怕啊,萬一失手,就是牢獄之災!
說到這裡,希望大家想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幾乎每一所西醫的醫院裡都有停屍房,也就是說,死人,那是正常的,這也是我說他們擁有“殺人許可證書”的原因。但是,哪個中醫敢醫死人呢?!西醫在手術前可以幾乎是逼迫你簽署對它絕對有利的各種協議、合同,哪個中醫敢這麼做呢?!
所以,一次又一次地什麼大會、全會的精神出來,說是大力提倡中醫云云,中醫同行們歡呼雀躍時,我都異常冷靜,掛在嘴上的和寫在紙上的全不作數,先別說什麼提倡了,中醫也不需要提倡,什麼時候允許中醫館擁有停屍房、中醫師也能與患者簽署《完全免責協議》、中醫納入國家醫保體系時,才算是將中醫與西醫一視同仁。因為我清楚地看到,被權貴資本綁架的中國醫療體系,它已經是“病”了,絕非“疾”那麼簡單。
“症”:這個字相對複雜一些,它的本義其實是一種病的名稱,腹中結塊的病通稱為“症”,現在幾乎都失傳了,所以叫做古病名(病名都幾乎失傳,可見中醫之沒落),如症痼(腹中積久未消的痞塊)、症噎(腹中結塊,食塞咽喉)等病。而現在諸如症狀、病症等“症”,在傳統中醫裡其實是“徵”或者“證(證)”字,現在呢,這兩個字基本都被“症”字替代了,大概只有“中醫辨證”還保留著(證)的用法,就這樣,還因為簡化字的緣故,與哲學範疇裡的“辯證法”常常混餚不清,它的本來面目應該是“辨證”。另外,偶爾在一些醫書上還能看到“徵狀”,其實,這才是正字,其他如症狀、病症等,都是以訛傳訛、約定俗成的錯誤用法。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混亂,我們也就統一用“症”字吧。
那麼,“症”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吧,比如西醫裡的糖尿病,在中醫裡稱為“消渴症”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三種表現,分別對應的是肺、胃、腎三個臟腑(事實上,在古法中醫中,肝部的疾病也能出現消渴之症狀),也就是說,所謂的糖尿病在中醫的系統理論中只是一種症狀,至少有三、四種病都會表現出這種症狀,而在西醫那裡,它就是糖尿病。
別看就只是這麼一點認知上的區別哦,這帶來的可是整個治療手段與最終療效的巨大差異!西醫因為著眼於症狀,自然將消除症狀為主要任務和最終目的,因此,各種降糖藥啊、激素藥不斷,而這,僅只是控制血糖指標,並不能治癒糖尿病,所以,糖尿病被稱為“不死的癌症”。而在中醫裡,沒有人會去關注你的血糖指標,當然,還是那句話,前提是你有緣遇到真正的中醫,中醫透過辨證(古法中醫稱落藏),先確定病人是哪個藏腑系統出現了問題,然後專注於對藏腑的治療,源頭的問題解決了,由它引發的症狀自然也就消失了嘛。看,這有多大的區別!
事實上,中醫和西醫的一個巨大區別,就體現在這上面,那就是對“病”、“症”的理解!
西醫善於發明病名,往往是發現一種新的症狀之後,就給它發明一個新的病名,然後針對這種症狀越研究越細,再細分出一類、二類、三類,還有如遺傳性、傳染性、間歇性、過敏性等等(我根本舉不出來)繁雜的分類,這樣的研究當然是可以量化的,所以,各種生理、病理指標就出現了,不僅完全忽略的人種之間的體質差異,以及同種之間的個體差異,且所以的注意力就盯住了指標不放,所以,控制指標就成為了治療的唯一途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哦,有一臺發動機出現了問題,所以在錶盤上它的溫度指標出現異常,持續升溫,西醫來診斷之後,給錶盤前的那一條管道進行了降溫處理,很快,溫度指標恢復正常值了,但是發動機後來卻爆炸了。而中醫卻是透過“症”去找“病”,“症”是由“病”所引發的,“症”只是“病”的多種表現形式裡的一種,所以,中醫只在診斷的過程中會關注“症”,但在治療的時候,是專注於“病”的。“病”治療好了,“症”是會自然消除的。中醫是一種追根朔源的思維!還是那臺出問題的發動機吧,中醫來診斷之後,是直接去解決發動機內部的問題,而不是停留在儀表盤上。
還有一種關於中西醫之別的比喻,挺有意思的,分享給大家:一個西瓜,中醫是瓜農,拿起掂掂分量、看看瓜蒂、拍拍瓜皮聽個響,基本就知道這個瓜熟不熟甜不甜了;而西醫則是我們這些消費者,非要切開個口子看看紅不紅,買回家後發現還是錯了,為什麼?人家早往西瓜裡注入紅色素了嘛。
中醫的這種隔皮看瓤的功夫,就是望聞問切的診斷之術,就是博大精深的藏象學說!
“亂”:這個字的本義是清理亂絲,或者你也可以想象為在梳理亂髮,也就是說,失去了應有秩序的情況都可以稱之為“亂”。而在身體的層面上呢,讓我們回到上個問題中提到的“樞軸運動”,陽升陰降因藏迴圈、陰陽平衡,這是一種常態,而一旦開始出現脾胃不和或某個藏器受損,“亂”象即生,所以說,“亂”甚至開始於“疾”之前。
如果非要將上述幾個概念排一個序的話,那麼,由“亂”到“疾”,由“疾”到“病”,而“症”則是貫穿整個過程的,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症”在不同的階段,表現出的特點都是不同的,也可以說,在不同的階段將會呈現出不同的“症”。所以,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只要是僅在症狀上下功夫的大夫,多半都治不好你的疾病。,因為,它只是疾病反應在外的一種表面現象,藏象學說中的“象”,如果不會“落藏”,就根本不可能會調理陰陽。
現在,我們應該能夠明白了,要保持自身的健康,首先要做到“不亂”:陰陽平衡不亂、氣血輸布不亂、五行生剋不亂等;甚至在行為方面,也應心緒不亂、情感不亂、作息不亂、食飲不亂等。
在我個人看來,本句裡的“亂”,不是指向肉體而言的,它應該是指人的修行,這個“亂”,是心性之亂。這裡不多做解釋,因為這段話的重要性,更因為世人對這段話的誤解,我在最後會完整翻譯這段文字,大家可以看到這個“亂”到底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