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餘坐在芝加哥洛約拉大學的球館椅子上,手裡拿著一份球探報告。

這是芝加哥公牛隊球探關於姚明的報告。

選秀報告中形容姚明身高非常驚人,良好的身體控制力和平衡力。手感柔和,中投穩定可靠,很難被封蓋,勾手讓人想起賈巴爾。

可靠的傳球手。

容易接受指導。

防守端可以迅速阻斷對手,但正面對抗時招數不多,需要接受體重訓練。

以上這些特點經常看姚明比賽的老球迷都是非常瞭解的,但報告中有一點是完全出乎球迷預料的。

那就是球探報告中赫然寫著:移動速度快,腳步非常敏捷。

這與球迷對姚明的固有印象有很大區別。

因為姚明給大家的觀感一直是高大強壯,但是移動緩慢,動作紮實但笨重。

其實最初進入NBA的姚明就是以移動速度快,腳步敏捷而著稱的。

從姚明的頭兩個賽季的比賽表現來看,姚明確實是如同球探報告所說動作和腳步都非常敏捷,移動速度在這個身高裡也非常快。

但隨著范甘迪的到來,他要求姚明不斷增重成為重型中鋒,增加正面對抗能力,以求在低位和禁區有更強的統治力。

但隨著體重和對抗能力的增加,姚明的移動速度和靈活性卻大打折扣,漸漸給人慢和笨重的印象。

與此同時傷病也逐漸增多,僅僅在NBA打了8個賽季就因傷退役。

現在姚明在陸餘的經紀公司下面,陸餘是不會讓訓練師建議他增重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陸餘會盡量避免姚明被火箭選中。

雖然那是陸餘這一代人的回憶……

陸餘到現在還記得前世的時候,就在今年的6月27日。

首都建國門駐京記者站擁擠的辦公室裡,舉辦了NBA史上唯一一次在海外為一個人開設分會場的選秀大會。

在場的人有姚明、他的父母、時任男籃主帥王非、擔任翻譯的籃球評論員徐濟成老師。

那一天,大洋彼岸的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NBA總裁大衛斯特恩用極具辨識度的聲音,向全世界宣告:

“With the first pi the 2002 NBA draft,The Housto YAhai d Shanghai Sharks”!

電視機前的王非,青澀的姚明,方鳳娣,姚志源擊掌慶祝。

一晃,到陸餘穿越之前,整整20年了。

20年的時間,姚明早已不再是身披紅色戰袍的巨人,而是被歲月催成女兆日月。

而中國籃球,也從那個以為是開始結果是巔峰的歲月,變成了想打奧運會都困難的界外球釘子戶。

當時湊錢買《籃球先鋒報》、一下課就往家裡跑、網咖跑,或者課間十分鐘一群人圍著一個諾基亞手機看文字直播的火箭球迷,也早已大腹便便。

在那些年裡,姚明的每一場比賽,都有萬千中國球迷駐足觀看,只要CCTV5有播火箭的比賽,各大學校中午的食堂,永遠是人山人海。

“姚鯊大戰”、“姚麥組合”、“中國德比”...這些詞彙在報紙、電視和網路媒體上鋪天蓋地地被提及那真的是永恆的回憶。

現在的兄弟,已經體會不到那種一個班為一支球隊助威吶喊了,那種獨特的歸屬感。

現在想想,一箇中國球員成為次輪秀都是奢侈了,要能在NBA當選狀元,真的牛逼到無法用言語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