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管仲的招,啥時候都好使(第1/2頁)
章節報錯
年中的時候,胡恆秋帶著一百萬兩的銀票去找皇帝。
“怎麼這時候就交了銀子?”皇帝對一百萬兩這個數目不是很激動,倒是疑惑:“每年不是年底才交的?”
“皇上,您看看這個。”胡恆秋呈上一封信。
又是楚清寫給胡恆秋的,信中講述了她下半年的計劃。
上半年北部各縣棉苗長勢不錯,因此秋收時會根據各地產量,以每斤五到七文之間的價格收購,並就地加工和銷售。
因為棉花達到部分州府可以自產的程度,所以棉織品單價會有大幅度降落,而南方棉織品在幾大商家的操控下也提高了產量,楚清目前正在大量收購絲綢。
“仗,到底能不能打贏,全看過年前一個半月,先繳付今年的稅銀,數目與去年一樣;如果年底仗打贏了,再額外上繳,如果年底境況不好,這些就算今年的全部了。”信上這樣寫道。
皇上點點頭:“朕好像猜出她要幹什麼了。”
胡恆秋非常具有做一個好下屬的基本素質,問道:“她要幹什麼?這信寫得不清不楚的,臣翻來覆去的看,也沒搞懂。”
皇帝說:“江南這夥人跟她搶棉花,她就囤積絲綢,到年底時用大宣的棉花對抗沃斯的棉花,把棉花價格全都打落;
而現在這季節是販賣絲綢的低糜時期,楚清可以低價收購,到年底再用低於江南的價格衝擊他們的絲綢。
這樣一來,江南這些人就沒有了優勢,而老百姓從此真正得到了實惠,不論棉花還是絲綢,老百姓都能買的起;
咱們大宣的棉花總體產量應該遠遠高過沃斯,所以,她應該不會虧本!”
胡恆秋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皇上您厲害!這麼一說臣就明白了!那這一百萬兩,要不咱先還給她,免得她的錢不夠用?”
皇帝想了想:“不如咱也摻和一腳?”
胡恆秋:“怎麼摻和?”
皇帝:“這一百萬兩咱不是還給她,而是借給她,嗯,就按五分利算,如何?”
胡恆秋:“那就是五萬兩啊!”
皇帝:“賞給密偵司可好!”
胡恆秋趴地上就拜:“謝主隆恩!”
原本一百萬兩就有他密偵司二十萬兩,再多給五萬,嘿嘿……
“起來吧,要是楚清這一仗輸了,就沒你什麼事兒了,一百萬都是朕的!”
胡恆秋:“不是吧皇上!”
………………
因為楚清在皇帝那邊為基層的農師、縣丞代言,因而這些農業專家幹勁十足,在上半年並不好的氣候條件下,到秋收時依然達到平均畝產百斤,區域性達到二百斤的好成績。
這和當初在新倫州試種的成績差不多。
若沒有京城和新倫州各商鋪的財力支援,楚清怕是收購不了全部棉花。
小寶的“寶清技師學院”經過半年多,已經完全可以接下各地的棉紡訂單。
棉布的價格幾年間從最初平均三十兩,經過幾年間江南商人的衝擊,已經降到十兩左右,但是因為需求實在大,大家並不少賺。
楚清今年乾脆直接打壓,窄幅純素布只賣一兩銀子。
楚清在收購棉花後的兩個月內,就地銷售一空。
如今又進入冬月,人們該置辦的冬衣已經置辦的差不多了,老百姓手裡也有了富裕錢,為了迎接新年,各地布莊的絲綢櫃檯也有了平頭百姓的身影。
百姓們紛紛從各地“寶清盛”分號購得每匹不足五兩的江南絲綢,比歷年平均六兩的價格一下子低了小兩成。
京都的絲綢價高,每匹十兩打底,“寶清盛”只賣八兩多。
雖薄利,卻多銷。
江南的這批商人快要氣死了,他們的棉花還沒有作出多少布匹呢!
比他們更氣的,是沃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