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第2/2頁)
章節報錯
宋廷山:“不,皇上,花生是州衙代人收購的,並不納入稅收。”
皇帝:“噢?”
宋廷山:“是這樣:荒地產出的花生,由楚大人出資買下,楚大人並不向州衙繳稅。
今年的稅收有所增長,是因為百姓手裡有了銀錢,促進貨品的交易,因此今年稅收主要出自市稅。”
皇帝:“噢?”
又一個“噢”,是要聽詳細的內容?
宋廷山掂量著說道:“打個比方說,百姓們過去手裡沒錢,也沒處做工,自然省吃儉用,儘量不買東西,沒有買賣,市稅就不會增多;
現在百姓很容易能找到工做,手裡有了餘錢,自然會買賣物品,改善生活,市稅也就增加了”。
市稅,就是商業稅,宋廷山的意思是今年州衙的稅收大部分出自商業稅。
皇帝這次不“噢”了,問道:“如何會有工可做?”
宋廷山:“回皇上,這要感謝楚大人了。楚大人不斷地招工招聘,使得百姓在農閒時有了做工的去處,打個比方說……”
這次不等“噢”出來,宋廷山直接舉例子:“楚清的織造作坊每個工序都需要大量人工,所以吸收了臨近幾個縣的村民做工;
而且因為染色的需要,還間接帶動起附近增開了數家染坊;因為織造工具的需要,又帶動新起了數家木匠坊。
因其用工的待遇合理,使得百姓很願意去她那裡做工,那麼其他地主、富商不得不有樣學樣,提高僱工的待遇,百姓們得了實惠,做工更為賣力,商家也得到更多的利益。
一個縣如此,各個縣相互借鑑,本州從去年起基本消滅了貧困村縣,今年更是達到能夠上繳與其他州府相比為中上等的稅銀。”
說到這裡,宋廷山壓抑不住自豪的表情,只好低下頭。
馮知州一直就沒敢抬頭,皇上剛才的問題他回答不出,心知惹惱了皇帝,正琢磨如何給自己解困。
此刻聽到宋廷山的回答,恨不能掐死他:“臭顯個啥!你咋不上天哪!”
唉,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楚清默默留意這兩人的表情:一個拼命壓制也壓制不住上翹的嘴角;一個怎麼擦也擦不淨額邊的冷汗。
“你一個州自產自銷就能提高這麼多稅收?”皇帝又發問了。
宋廷山:“回皇上,過去農民幾乎很少會花銀錢。他們縫縫補補、精打細算地過活。
商鋪的貨品幾乎是有錢人家才會採買,而各縣商鋪數量也少。
這二年有所提高,臣總結了兩點:一是流民安置使得人口增多,人多了,幹活的就多,產出也就多;
二是楚大人的生意包括了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需求多。
比方說她在本縣收黃豆榨油,百姓種的黃豆過去自留,做醬或者豆腐,基本是自家食用,如今可以賣錢,若是百姓自己榨油,那麼楚大人也收購豆油,這些豆油又銷往各縣,再從各縣收購黃豆;
百姓有了錢買油,買油又需要菜、肉,尤其縣城的百姓,衣食住行都需要購置,農民們又可以把自家的菜、肉拿出來賣,這就把集市活泛起來了;
再比如,楚大人教會工人各種工序,他們不僅可以做工賺錢,也可以給自家織布裁衣,今年的棉花更是讓很多百姓添置了冬衣;
而相關的染坊、木匠坊也被帶動起來,百姓也有了自己染布的去處;銀錢攢多了需要蓋房,在楚大人的磚窯就可以購置各種價格的磚石。
百姓們手裡有了錢,也敢時不時拖家帶口去飯館吃吃飯,去集市上逛一逛,給家裡的婦人們添置些頭面、首飾,這樣飯館、銀樓的客人也多起來;
有遠見的人家也捨得交些束脩,讓孩子們去學堂讀書,各縣的書鋪、雜貨鋪因此也被帶動起來;
各類的貨品都有需求,那制筆的、造紙的、蓋房子的、修補瓷器的,統統都有了生意可做……”
楚清聽得嘖嘖暗贊:宋廷山太會做人了,明面上在說人口紅利、經濟閉環、供需關係,隱晦地把楚清給拿出來好好表揚了一番,等於告訴楚清,功勞有你一半,有啥好事兒繼續想著我!
皇帝的耐心也真是夠好的,這麼囉嗦還聽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