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地圖要畫,錢也要賺(第1/2頁)
章節報錯
經過一天的喧鬧,“剪羊毛節”在晚上熱鬧的篝火晚會中進入尾聲。各村的羊毛數量都統計好了,每戶人家都賣掉的羊毛也都單獨打了包。
楚清藉著大家高興,乾脆一併給結算了銀錢。雖然這花了不少時間,弄到很晚聚會才散,但是牧民們都很高興。
他們每天繁重的勞動,在今天得到了收穫。以後,他們也可以用銀錢購買些兌換不到的生活物資了。
最高興的是楚清,這要是放在現代,這些羊毛統統變成羊毛衫,賣出去的錢都夠她開上幾個小工廠的了。
算算吧,一隻成年羊一次剪下的毛有四五斤,平均每戶將近四五百頭羊,三個村落一共一百六十幾戶,去掉牧民自己留下的,這一次楚清收到足足有二十萬斤羊毛!
楚清還收了不少羊皮,一一打包下來。自己車隊根本拉不走!一輛單馬拉的車最多才能拉八百斤左右。
楚清看著笨重的車輪,十分懷念橡膠製品。
………………
張銘宇這段日子已經帶著密偵司的幹探,把附近地形都記錄了下來,小到一條時有時無的溪流、大到附近的山,都繪製成圖。也打聽到不少當地的風俗、物產以及人文情況。
沃斯人和大宣一樣,雖然看著長的也都差不多,卻也分了好幾個民族,他們分別聚集在各個部落的領地內,有些部落之間不允許通婚。
張銘宇聽村裡的老人說,很早很早以前,曾經有沃斯的商人去往大宣的,因此沃斯人知道大宣是個好地方,物產豐富。
當時的沃斯王努力想與大宣往來,卻因各部落首領的反對而沒有進行下去,以後更是把大宣當作敵人般看待。
理由是,沃斯國因為人口少,還沒有進攻大宣的能力。沃斯人的思維方式是進攻、是侵略,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他們杜絕與別國的往來。
可是他們又需要大宣的各種物資來滿足自己的生存所需,因此留著東倫沒有侵佔,而是把東倫國當做貿易中轉站,進而無形中也維持了東倫國的存在。
而大宣國,所謂物產豐富,卻也只是相對於沃斯國而言的,發展經濟是歷代皇帝的努力方向。各大世家的存在為大宣帶來了支援,也形成了禁錮。
他們認為大宣之外的地方均為貧瘠之地,沒必要多花精力、多冒風險去探查。很有些閉關鎖國的意味。
這也是兩國世代存在,卻互不往來、瞭解的原因。
讓張銘宇比較失望的是,沃斯人的文字記錄很少,為數不多的記載也在歷任沃斯王的更替中因戰亂而損失。
張銘宇此時看著一地裝羊毛的麻袋,問楚清道:“這怎麼辦?裝不下了。”
楚清也為難:“先讓牧民們幫忙蓋上些防雨的東西吧,總得等小子們回來了,再分批拉走。”
三、四天後的傍晚,楚清他們發現,牧民們有人帶回來棉布,一問才知道,他們用手裡的銀錢去別的部落買棉布了。
“天熱了,孩子們的衣服小了、破了,要換些布做薄衣裳。”他們說。
“你們在哪裡換的呢?”楚清問。
“一路向東,去塗虎爾特,他們那裡換布便宜;向南去維拉特就換青稞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