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一口鍋兩匹馬(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上面是花紋還是文字?”一個婦女指著鍋耳上的印記問。
“這是我們楚家‘寶清盛’的字號。”
“寶清盛。記住啦!你們的鍋很好!”
小夥子跟著挑馬去了。
楚清的糧食,一袋子是二百斤,每家買上兩袋子,省著點吃就能撐上四五個月。畢竟他們自己打獵、也種些糧食,只是產量太低。
在楚清看來,牧民們還是很富有的,她換到了好多毛皮、牛角、羊角。但是牧民覺得自己很窮,因為他們手裡沒有銀子,而這些毛皮也沒機會拿出去換錢。
牧民手裡還有些雪蓮、紅花、雞血藤之類的草藥,這些在大宣賣的都很貴。這些東西牧民也很少,不是很容易能採到的,所以楚清用乾菜和他們換了。
牧民們其實並不太吃蔬菜,因為他們的氣候種不了蔬菜,也就沒有這種飲食習慣。
但是他們嘗過楚清吃的蘑菇燉小雞,幹豆角燒羊肉後,覺得這味道確實不錯,因此覺得自己佔了楚清的便宜。
楚清把山楂乾和幹薄荷葉當做添頭送給他們,讓他們嚐個鮮。
因為沒有茶葉,牧民們聽說山楂乾和薄荷葉泡水喝也能幫他們敗火,都非常高興,而且因為聽說這些東西沒有茶葉那麼貴,就希望以後也能得到。
交易的雙方都很滿意。商隊的小子私下跟楚報告:“老大,咱們統共換到一百匹馬,純種沃斯馬哎!”
楚清問:“才一百匹?咱們糧食和鐵鍋還多著呢!”
“老大,他們不敢多換,還得給王爺們上繳馬匹呢。他們手裡也沒銀子,買不了。”
“他們沒銀子,咱們有啊!羊毛在他們這兒不值錢,咱用銀子收,不拿糧食換!你去跟他們說收羊毛,有多少收多少。”
“得嘞!”
小子領命去了。
牧民們一聽他們的羊毛可以賣銀子,紛紛表示家裡有很多。
有個女人生怕楚清他們很快就走,急急說道:“你們的、不要走,我們羊毛的、剪,過幾天!”
這是個大宣語不怎麼流暢的。她想說,再過些日子就該剪羊毛了,希望楚清能等上幾天。
每年牧民們都會剪兩次羊毛,一次在五月,一次在九到十月,要看天氣情況,大差不差也就這兩個月份。
今年沃斯天氣算暖和,那也要再等幾天。楚清自然同意,她想的是,這批羊毛收回去,秋收前後就可以把羊毛製品鋪貨到市面上了,倒時候天也漸冷,可又是一筆進賬了呢。
牧民們見她們不反對,很是高興,拿出好些肉,準備晚上烤羊肉吃。他們吃的不是自己的羊,而是獵到的黃羊和野兔什麼的。
他們的馬牛羊都要算計著數量,不能隨便吃的。
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都是以自己的牛羊來與農民進行物資上的交換,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生命可以持續的活下去,畢竟牛羊繁殖較慢,坐吃山空無異於等死。
他們既要留出進行交易的牲畜數量,又要計算用於交配的數量,還要考慮給貴族繳納的數量,因此一戶牧民可能幾百上千只羊,往往能供其自己食用的只有幾隻。
他們能吃到肉的最大機會就是賣不出去的老弱病殘牲畜,或是打獵獲得的肉類。
今天要烤的還有幾隻旱獺,那就是牧馬的男人們在外面掏了旱獺的窩搞到的。
楚清自家的小子,讓她給撒出去一大半,出去找吃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牧民們能生活,他們也能。
很快,小夥子們回來時,幾乎都不空手:野兔、野鹿、盤羊、旱獺、甚至還有魚。沙蔥、野韭、苦苦菜、辣辣根更是弄回來不少。
二百多號人一頓飯的消耗也是不小的,但是自己車上有糧食,牧民手中還有很多奶渣、乳酪等等,吃得很是不錯。
燒烤這種事情,小子們認為牧民們並不正宗,自家老大才是正宗。不然你看,牧民們烤一層削一層的吃法,每一口上都帶著血絲,那肉都沒熟透,嚼起來腮幫子跟著疼。
他們開始懷念老大領他們吃的烤串來。唯獨小寶沒意見,他有烤大蒜就行。
牧民們很喜歡烤豆餅,好吃還頂餓,可惜人家不賣,也就是請他們品嚐一下而已。
楚清帶來的乾菜很多,現在還真不敢全給牧民了,她發現草原上吃菜是個問題。今天倒是弄了很多野菜,那明天呢?她們還要再這裡等上好幾天收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