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炳銓的話雖然說得周全,可在皇帝面前啥也不是:“你是說,你們整個工部抵不上一個永安公?那不如讓永安公來做工部尚書好了!”

溫炳銓伸手在額頭上擦了擦,做出誠惶誠恐的姿態,心中卻不甚在意——您都把永安公弄到流配之地了,可能讓她掌實權、擔實職?!

不過是放放嘴炮,自我解嘲罷了。

可惜,溫炳銓做出的誠惶誠恐姿態,馬上就被落實,變成真的惶恐——御書房外間,還在等待的胡恆秋正問道:“李侍郎可是有急事?”

工部右侍郎李進在外間等候,面帶急色,很是明顯:“胡大人也在?是黃侍郎的信到了,我怕尚書大人著急,趕著送來。”

李進就等著黃照賢這個左侍郎鎩羽而歸呢,如今有信來,他比尚書大人都著急知道內情。

所以直接把信送到御書房,讓書信內容曝光,免得尚書大人有什麼應對之舉,自己不能第一時間知道。

只等著上官給分配任務,太被動了。

只要黃照賢那邊沒有進展,自己又在此處候著,當著皇上的面,溫大人還不得馬上讓自己去接手與永安公接洽的任務?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不假,但是有準備的人也可以自己創造機會嘛!

皇帝把李進宣進御書房,溫炳銓自然是等著皇帝看完信再接過來自己看。

信上內容不出皇帝意外,因為幾天前楚清的信中就說明白了:合作,加盟。

黃侍郎並不能白得楚清的技藝,花錢也買不到,除非讓朝廷楚清開個書坊,楚清會讓他們在書坊裡跟著學習,這叫“自願加盟”。

佔便宜佔到皇帝頭上,楚清還是自己寫信告訴皇帝的,這一比,就看出黃照賢的不足了。

他都不敢把與楚清相談的原話寫上,還儘量委婉呢。

讓朝廷給楚清開書坊,真正佔朝廷便宜的地方在於,以後楚清可以輕易得到書籍刊印、和發行資格。

大宣負責籍刊印發行的出版社,有三種:國子監、公使庫、民間書坊。

國子監,作為“皇家出版社”,出版物包括科舉材、考試試卷,還有就是儒家思想的經典書籍以及史書、醫書等。

制定出版物的最高決策者是皇帝,只有皇帝才可以確定選題,並擔任總編輯。

公使庫,是地方政府管理公務經費的機構,並非專業出版社,但他們有資格,他們出版書籍是為了賺外快。

民間書坊,其主人多是手工業主,以僱傭勞動制度來管理工人,將生產與銷售一體化。

他們所出版發行的書籍內容範圍非常廣,除了經史子集,這些還有許多民間流行書籍。

就是說正經書和閒書都有。

但是。

什麼事兒一旦有了“但是”,才能顯得與眾不同。

民間書坊若想出版發行刊物,必須經過專門機構審查,就是說,他們要透過本地州府官員稽核過,才予以刊印和發行。

這麼做,一是為了杜絕非法出版物,二則是保護版權、嚴防盜版。

所以說,同樣是大宣的商人,幹文化產業的商人總是高其他行業商人一等。

不是因為他們有學問,而是他們需要經常與政府官員打交道,認識的官員多,並且名義高尚。

楚清讓朝廷加盟她的書坊,就等於間接取得全部書籍的發行資格,她甚至有資格發行國子監刊發的書籍。

同時楚家在各地的書坊刊印書籍時,也無需經過當地官府稽核,因為人家已經在朝廷都掛了號,朝廷讓印,你敢不讓?

別說不用給當地官府行賄,沒準兒官府還要行賄楚家書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