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情由南往北,波及大半個大宣國,不可謂不嚴重。

不止南方暴雨連綿,北方也出現大風降溫降雪的天氣,北方一些漁獵為生的百姓,直接沒了活路。

戶部尚書說這是一次“國難”,有過之而無不及。

賑災、救災成為首要之事。

過年在百姓心中有多重要眾所周知,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從臘月初八開始,就是百姓籌備年貨、清掃房屋、準備祭祀的時候。

如今已經臘月十五,讓百姓“平穩度過年關”,便成為賑災的重中之重。

這重中之重的大頭,便是糧食。

皇帝能帶動捐款捐物,但也要有個範圍,不是人人都能出得起一個月的俸祿。

很多低階官員在京都的房租幾乎是他們最大的支出,也是最大的負擔,即便是“雙薪”,一個月的崗位工資若捐出去,剩下的品級工資也不足以維持他們的生活開銷。

尤其此時糧價狂飆。

所以這次募捐,限制在六品及以上官員的範圍內。

因此這樣籌集到的糧食並不多,只能說給全國其他地區起個模範帶頭作用而已。

意在動員民間力量幫助朝廷分擔賑災重擔,這在大宣被稱為“勸分”,就是勸導人民有無相濟。

但是各地糧倉受損嚴重,國家的儲備糧不足以維持這麼大範圍的救濟,所以還得面向民間募集糧食。

這種“募集”不是無償的,而是國家以一定價格向有糧食的人購買,這個價格通常是在平價的基礎上略有上浮,也叫做“勸糶”。

糧食在災情期間堪比黃金,短短几天,鬥米三百文已經飆至四百文,誰會平價售賣?真有平價糧,糧商都會搶破頭!

在這種情況下,當皇帝聽說玉石河料竟然也賣出二百萬兩銀子時,不得不暫時放下對這次“關撲”行為的擔憂。

因為糧價實在不好控制,有更多的錢才能買到更多的糧。

若此時用強硬手段打擊黑心糧商來控制糧價,極易出現動亂,甚至引起沃斯國趁人之危、落井下石。

既然手段不能做到“快狠準”,那麼要付出的銀錢就更多,如此,四皇子將三十車石頭變成四百萬兩白銀,可以說是解了燃眉之急。

四百萬兩銀子在大宣是什麼概念?

以時價鬥米四百文計算,就是一千萬鬥米;一斗是十二斤左右,如果不吃飽,只求在寒冷的冬天不至於餓死,那麼每人每月大概一斗米就夠。

就是說,四百萬兩銀子,按現在的米價也夠千萬人吃一個月的。

再配合國家貯備糧的調劑,重災區的糧食需求能夠得以保證。

當然,只管一個月的口糧,遠不夠賑災,因為人不能只活這一個月,但最起碼,這個年關算是能挺過去了。

所以目前朝廷要最先做的事情,是一邊約束糧商、控制糧價,一邊購買糧食。

但矛盾也在此處,既然顧慮結了死仇的沃斯國落井下石,不敢放手嚴懲黑心糧商,那控制糧價的力度就不足。

能讓其不再上漲,已然是盡了天大的努力。

同時,為提防災區發生內亂,也提防沃斯趁火打劫,朝廷下令各地駐軍嚴防死守,戍邊軍隊更要加大邊境巡防力度。

可這樣一來,軍隊的糧草需求也成了大缺口。

而結果就是,手裡有糧食的更不會賣糧,誰知道糧價還有沒有正常的那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