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小官們偷著樂吧,幸好小寶沒在跟前,不然他們不定得被坑成什麼樣,最差也得是傾家蕩產。

*****************

京都,皇后寢宮。

“皇上,您真打算讓楚清的兒子今年就下場?”皇后輕手輕腳、輕車熟路、輕而易舉地幫皇帝寬衣,今日是十五,皇帝睡這兒。

“那小子學問不錯,”皇帝配合著皇后的動作抬胳膊仰脖子,他就喜歡皇后這樣幹什麼就是幹什麼的作風。

不像那些妃子,幫忙寬衣,她們還要扭腰擺胯展示身材,到底誰是主、誰是次整不明白嗎?

“那……真要讓昭華……”皇后猶疑道。

“怎麼,你認為朕這主意不好?”皇帝問。

“臣妾不敢!”皇后忙說。

“哎,別慌,朕沒有怪你的意思,你怎麼想就怎麼說!”皇帝說道,他真沒有別的意思。

皇后把皇帝扶坐在到案几邊,又給沏上一碗奶粉。

有奶粉方便多了,隨時可用,不然,在這炎炎夏日的夜晚,根本弄不到新鮮牛奶。

“妾是覺得,那孩子似乎還小,比昭華還小兩歲呢,”皇后說道:“這怎麼照顧得了咱們的女兒?”

“咱們的女兒”,對於皇家來說,敢說咱們的兒子、女兒,只能是皇后,而如此說,也確實能讓皇帝以平常父親的心態考慮問題。

尋常人家,給孩子尋覓成親的人選時,都會選擇年齡相近、且男子比女子大上二、三歲。

這是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女孩子要比男孩子思想成熟地早些,所以男孩子大些能懂事兒;且女孩子青春短暫,小上一兩歲,有利於小夫妻白頭偕老。

當然也有“女大三、抱金磚”之說,但畢竟是少數。

不過那只是尋常百姓家,皇家並不這樣想。

儘管皇后希望皇帝能有百姓的思維,但顯然不能成功,因為皇后自己都做不到。

所以皇后的思路比較“夾生”,或者說,比較不倫不類,但得到的結論卻與百姓一致——

既然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的女兒擇偶範圍大著呢,幹嘛選個小孩子,回頭公主不得操心嗎?

“朕覺得昭華好像對楚家小子很有好感,”皇帝說道:“朕記得,昭華好像七八歲時就與那小子很說得來吧?”

這還真是。

皇帝這麼一提,皇后就想起,小寶第一次隨楚清進宮,就與昭華打嘴仗來著。

那時候公主希望楚清母子能留下吃飯,小寶張嘴就同意,公主覺得小寶沒有徵求他母親意見,小寶就反駁公主也沒徵得皇后同意。

如此一想,皇后也樂:“還別說,那時候真像一對兒歡喜冤家”。

不過,皇后問道:“她們家畢竟出身不高,昭華畢竟是公主,給指一個如此出身的駙馬,怕是有損昭華的名聲。”

楚清也就一個村婦出身,把昭華許給小寶,豈不是都不如京都那些高門閨女嫁得好?

皇帝說道:“所以才讓那小子今年下場呢,到時候我會關照一聲,只要那孩子不交白卷,總能給提上個名次。”

皇后心驚——只要不交白卷就給提名次?皇上這是已經打定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