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六章 牽星過海(第2/2頁)
章節報錯
別看沒讀過什麼書,都是糙人,但誰能想到他們能畫出航海圖?
楚清向他們打聽在海上如何辨別方向,說出來簡單,可是又不簡單。
與在陸地上一樣,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白天靠太陽和周遭的景物做參照物,夜晚就需要觀察星星。
“大海瀰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這是東晉僧人法顯,在訪問印度後乘船回國時記述的。
看起來沒點兒文化、沒出過遠門的人,是總結不出來的。
可實際上,就是身邊這些“糙人”,他們從小就得觀星象。
觀星象可不是隻有欽天監的人才會做的事情。
農事與天氣緊密相關,而天象又能預示天氣。
行軍、水運、走商、捕魚……只要出門,都需要靠星星辨別方向。
把星宿和船利用勾股定理進行定位,這就是聽起來很高大上的“牽星術”。
楚清在圖書館得知“牽星術”的時候,還知道有個工具叫做“牽星板”。
使用牽星術觀測北極星時,手持大小合適的牽星板,手臂伸直,眼望天空。
木板的上緣對準北極星,下緣對齊水平線。
當測量不足一指時,用象牙“缺刻”及時補測。
求得北極星高度後,船隻就能計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緯度。
在沒有指南針的時代,憑藉牽星術的優勢,中國人開啟縱觀天象、橫行四海的航海之旅。
在楚清看來,這些是不給安排為期至少三個月的培訓實踐課,都很難學明白的知識。
但是眼下,這群小子只舉起手掌對著星星比照一下,透過看星星在多少隻手指上,就大概知道自己的位置了。
不過,沒有星星的夜裡,也不能用淚光指引你,指引你的只能靠指南針。
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
楚清和小寶一起向小子們學習,認真記筆記。
楚家小子們第一次知道,自己也能給老大當師父,別提多興奮了!
海上生活的艱苦,壓不住楚家人樂天的本性。
玻璃提燈吸引來魚群伴船而遊時,就是楚家人加餐的時刻。
鮁魚、紅娘魚、黃花魚、黃姑魚……甭管是啥吧,反正挑個頭大的全都剁成大塊、撒把辣椒一鍋燴了。
龍頭魚、沙丁魚等小魚則是抹點麵粉一鍋炸了。
別說這些小子們不會吃,把好東西都浪費了,這些算啥好東西呀?下一網撈一群的,有錢,任性,有魚,也任性!
但是楚清還是比較喜歡吃香煎或烤的明太魚,這魚肉質緊實,纖維粗,吃起來有嚼勁。
楚清親手給煎明太魚。
一手用鍋鏟摁著魚讓受熱均勻,另一手就把開水倒進辣椒粉碗裡,小寶負責攪合,然後再剁些蒜末加些醬油混在一起。
趕著煎魚趕著把蒜蓉醬就做出來了,然後抹在明太魚上,一邊煎一邊抹,一層又一層。
看,有調料,也任性。
香味隨著海風越飄越遠,小子們的哈喇子越流越長。
不是楚清的廚藝有多好,而是隻要楚清做的,哪怕是熗炒玻璃渣,那都是美味。
小子們一向瞧不上明太魚,這下可好,估計以後這片海域的明太魚要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