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這種緬懷先人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家庭和社會的溫暖與親情,培養孝順愛家的品質。

又聯想到孤兒院,楚清不希望培養出一群白眼狼,就像當初的大鳳她們,在人們的救助中反而迷失本性。

所以,楚清在清明祭掃之後,馬上對孤兒院進行整改,不但更名為“希望小學”,寓意他們是自己人生的希望,還增加了德育教學一項。

其他教學,只是教授基礎生活技能和生活常用字,而“思想品德課”才是主要科目。

大鳳她們那些姑娘們,願意留在希望小學當老師的,楚清給留下了,並由百家興擔任“德育教導主任”,不定期授課。

同時,楚清把宣化路附近屬於自己的地皮拿出來作為“學田”,其收入作為“希望小學”經費。

學校的師生需要和農民一樣在這塊土地上進行耕作,讓孩子們懂得不勞無獲的道理,培養自強不息的品格。

並把每年五月初一,定為臨洋縣的“勞動兒童節”——出自勞動人民家庭的兒童的節日。

至於怎麼過這個節日,全憑各自意願。

但是“希望小學”會在每年的這一天,組織孩子們種下一顆沙棗樹,也是種下他們的希望。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將來,每一顆脆嫩的沙棗,都將甜蜜他們的心靈。

今天是第一個兒童節,楚清在這個把植樹節、勞動節和兒童節糅合在一起的節日裡,親自帶著“希望小學”的師生共同植樹。

曾經作為一個平凡家長看來,覺得是“整景兒”的一切操作,在如今統管一縣封地的臨洋侯看來,都有必要。

地位不同,責任不同。

植樹活動結束後,孩子們自由活動,楚清帶著家人們一起去宣化路上逛街。

徐光澤在清明節的講話看來很是深入人心,楚清看到這條通往邊境的、曾經冷清無人經過的道路,如今熱熱鬧鬧。

過去貧苦百姓們拜蝗神廟、或者請“保家仙”,稍有餘錢的會去道觀、寺院祈福,現在則是來宣化路轉轉、逛逛。

或是一路上山,去烈士紀念碑前瞻仰。

找點空閒,找點時間,採把野花,去紀念碑看看。

帶上笑容,帶上祝願,攜親帶友,去紀念碑看看。

生活的煩惱跟英雄們說說,耕種的事情向烈士們談談。

紀念碑下的,都是百姓心中的親人。

宣化路兩側的攤位,不到一個月的功夫,已經租出去八成,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賣啥的都有,而且價格不貴。

甚至還有個專門的攤位,由一位鬚髮花白的老者獨自守攤位,這個位置是免租金的,招牌上寫著:“代些書信,十文”。

不論是給親人寫信,還是寫掃墓用的祭文,都可以,還給免費讀書信。

有不識字的百姓收到信,可以讓老者幫忙讀。

“希望小學”的大孩子們,在學田忙完了,也會來這裡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