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們需要糧食和醫藥,你們的貨物可不可以賣給我們?”

“行啊,殿兄弟!”喬克禮裝著聽不懂“殿下”是什麼意思,故意把“殿”字當成姓氏說:“咱就是做買賣的,你買我賣,有啥不行!”

四皇子沉吟了下,問道:“我們需要的量很大……”

喬克禮:“沒問題!就衝這麼老些人,就你一個說人話的,這買賣咱也跟你做了!你說吧,都要啥?要多少?

如果我這兒不夠,再給你送就是了!就這路,我們熟!”

四皇子:誰跟你是兄弟!誰姓殿!

四皇子說道:“我們出行並沒有帶多少銀兩,你看能不能先賒著,回頭我寫信回去,讓人把錢送到你們貨棧?”

喬克禮特別通情達理:“不用現銀,銀票就行!殿兄弟,咱都能理解,出門在外的,誰揣那麼些銀子銅錢的,多沉、多佔地方,是不?”

四皇子:“呃……本宮是說,銀票也沒有,先賒賬……”

不等四皇子說完,喬克禮就打斷:“那免談!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銀貨兩訖,概不賒欠!”

四皇子:“……”

說心裡話,喬克禮都不明白他們怎麼把自己搞得這麼狼狽。

當年他們第一次來沃斯的時候,才二百來人,也都沒出過遠門,也沒像這幫朝廷組織的隊伍這麼不濟的呀。

朝廷組織的,那是國家隊,楚家的算什麼,最多就是個民營隊。

國家隊比不過民營隊?說出來誰信?可就是真真兒的發生了!

其實不難理解。

當初楚家的隊伍,那是共過生死的,團結得很,而且目標一致——出來賺錢。

既是賺錢,自然是與人為樂。

楚家的商隊給沃斯各部族的百姓提供了很多便利,所以他們口碑一直很好。

如果遇到困難時,沃斯人也願意幫助他們。

而對於沃斯人的幫助,楚清也是必有回饋的,比如糧食,或者其他生活物資。

可以這麼說,楚家的商隊這些年往沃斯跑,每一趟都是天時、地利、人和。

可這趟大宣的採礦工程隊就不一樣了,是天不時、地不利、人也不合。

天不時——對自然氣候不適應。

地不利——對地形地勢不熟悉,對地理變化帶來的影響更是適應得很差。

人不和——對外兩國剛打完仗,相互還仇視著;對內,他們各有各的目的,都在為自己的利益忙活。

就算是人數最多的勞工們,他們也不能像楚家小子那樣有足夠的闖勁。

他們都是大宣的老百姓,估計在這次出行之前,他們半輩子的活動範圍,最遠都沒出過縣城。

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們是惶恐的,所以就像那些綿羊一樣,頭羊帶到哪兒,他們就跟到哪兒,生怕走丟了。

還有,他們得聽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有想法也不能說出來,因為上面有大官兒、還有皇子,誰會聽他們說話?

他們萬一惹得官老爺不高興,捱揍咋整?不給工錢咋整?他們出來,可是要賺工錢的呀。

整個隊伍從上到下,不但不能像楚家人那樣“人心齊、泰山移”,調動起主觀能動性,還都怕擔責任、怕惹禍上身。

這樣的隊伍,就算是兩國沒有打仗,也好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