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硝酸鈉也是一種強氧化劑、助燃劑,但是如果火藥中含有過多的硝酸鈉,就極易受潮。

大宣目前沒有發現這個步驟的作用,也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工匠們也是僅憑口耳相傳的技術組織生產。

而且光是之前過濾“渣滓”這一步,做的也不十分盡心。

除了做煙花爆竹的小作坊,那是給自家做工,能盡些心,反倒是工部那些拿工錢混日子的匠人們,總是“差不多就行”,多留些“渣滓”還能充數。

其實楚清那個世界的近代時期,倒是知道根據溶解度進行分離硝酸鈉了,卻也是輸在提純這道工序上。

那個時期軍隊大量裝備火器,對火藥的需求猛增,官府不但從原材料上控制成本,還極力要求省時省工,結果導致硝酸鉀的純度不高,極易受潮。

硝酸鈉的吸溼性很強,製出的火藥中硝酸鈉成分多,受潮後就結團,沒法裝入銃管炮膛,需要重新磨成粉粒。

而士卒藥匠從事這兩工序,無非用錘斧槓板等工具碾、劈、砸、搓……藥粉就會受到撞擊或摩擦吸熱,爆炸也就在所難免了。

明代京師和各地各鎮火藥局,經常發生大爆炸,就於此有關。

反正那時候是材料沒少浪費,製出的火藥卻不盡人意。

帶硝酸鉀陰乾後,剩下就是跟硫磺和炭混合了。

“一硝二硫三木炭,加點白糖六年半!”,楚清唸叨著,“我這絕對夠判個無期了!”用藥房的秤逐一給材料稱重。

關於火藥配方這件事,楚清高中的時候還跟男同學差點打起架來。

原因是男同學那邊堅持認為“一硝二硫三木炭”是比例,就是一份硝石兩份硫磺三份木炭。

而以楚清為首的三個女生強調是重量,不是比例。

因為楚清的父親曾經說過,古代的秤是十六兩,想要火藥有威力,硝石的分量要足夠,所以硝石應該是一斤,其他的按兩計算。

也就是一斤硝石,二兩硫磺,三兩木炭,這個比例和後來近代科學研究出的最佳組配比率硝酸鉀(75%、木炭(15%和硫黃(10%很接近。

而差點打架的原因卻脫離了配方本身,上升到了“愛國”問題。

男同學說因為一份硝石兩份硫磺三份木炭這個比例,才使得華國的火藥發明雖早,卻於戰爭無益,而最佳組配比率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所以華國火藥配方不如西方科學。

而楚清出於比較樸素的愛國思想,堅定認為配方沒錯,是後人理解有誤,以及工藝問題,才導致我們戰爭的失利。

兩個人爭爭就算了,可是青春期的孩子,較勁得很,各自還都有關係要好的夥伴,就演變成兩夥人吵架。

人多嘴雜,吵架無好口,難免人身攻擊,差點兒就打起來了。

唉,青春真好。那個世界真好。

回不去了。

楚清往裡面摻糖粉。感謝小寶的孝敬,剛到南邊第一個就想到給孃親提供糖粉。

硝酸鉀與白糖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後,透過加熱就能讓它們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氮氣,同時會釋放出大量的熱。

這可是上好的催化劑和助燃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