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稱黃忠和呂師傅是“巴圖爾”,因為這兩位的年齡在當地是很難達到的,卻又不遠千里、不辭勞苦而來,在這樣寒冷的時節,真的足以稱為勇士。

在戈壁灘居住的當地人,多是被驅逐的人,驅逐的原因多種多樣,有放牧場時丟了牲口的、有因為孩子不小心引起小型火災而導致全家被驅逐的、有偷了別人東西的,等等,不一而足。

驅逐使他們遠離人口密集的區域,但對強者的崇拜和對富足的希望是他們刻在骨子中的習慣,因此當晚,糧食艱難的牧民們還是端上兩盤抓飯款待呂師傅和黃忠這兩位老人。

玉京山上的雪水灌溉、產量珍稀的稻米,和鮮嫩肥美小羊羔的後腿肉,以及他們當地特有的黃蘿蔔和皮牙子,經過熗、炒、煮、燒、燜等製作工序,他們需要用大半天的時間才能完成這盤抓飯,可見,這兩盤抓飯真算是彌足珍貴了。

牧區的孩子眼巴巴看著兩位老人盤中的抓飯吞嚥乾巴巴的饢餅,彷彿只要眼睛看到了,就能騙著嘴巴把饢餅當做抓飯嚥下去。

楚清最見不得小孩兒這副想吃不敢說的模樣,起身去了灶臺。

小寶暗自嘆氣,也跟著出來:“孃親,咱們是來賺錢的,不是來濟世安民的,兩盤米飯,你還要搭上二百斤大米不成?”

楚清明白小寶的意思,用糧食換住處可以,要基本等價才行,不能付出太多,免得“升米恩,鬥米仇”,讓他們得寸進尺。

小寶又道:“《漢書》裡說,‘夷狄之人,貪而好利,人而獸心’,孃親,不可不防!”

“可是……那些孩子……我總能想起你小時候。”楚清雖然站在灶邊沒動,免得小寶說她“手太鬆”,可眼睛卻在四下掃量食材。

小寶不屑:“哼!我從來不盯著別人的飯碗看!”

這倒是真的,剛到五棵樹村的時候,有一次村裡傳來飯菜香,楚清明明看到小寶偷偷背身吞口水,可這孩子卻堅決不去看、不去聞,而是轉身就走,遠離那些誘惑。

好在那樣的時候很少,楚清在穿戴上不講究,但是從沒虧過小寶的嘴,就算是沒有肉吃,逮麻雀、捉林蛙也要給小寶解饞。

“就這一回,只做給那幾個孩子,行嗎?”楚清懇求。

“行吧,五歲以上的沒份兒,只給五歲以下的孩子!”小寶退讓一步。

楚清反抗:“五歲以下?那不就一個?你黃爺爺和呂爺爺一人扒拉一筷子給他就夠了!”繼而討價還價:“十歲,十歲以下好不好?你也十歲呢。”

小寶認真想了想,同意了。

十歲以下的孩子也才五個,加小寶六個。

別看不會做他們的抓飯,可作為被山寨貨充斥前半生的楚清來說,盜版出一個炒飯不在話下。

管它雞蛋、黃油還是羊肉、皮牙子,一股腦扔進鍋,再把陸川他們路上剩下的米飯回鍋扒拉扒拉,香噴噴的山寨抓飯就熱氣騰騰端到孩子們面前。

陸川他們也是夠會過日子的,一路全靠糙麵餅子充飢,幾天才煮一次米飯,米飯剩了就裝在布袋子裡,連鍋巴都不浪費,一併戧下來存著,添水下點兒醃雪菜熬成粥,就是第二天的早餐。

草原的天氣,用布袋子裝剩飯,除了稍微幹了點,存放幾天都不變質。

經過羊肉汁水洗禮和羊油浸潤的米粒,被微黃的油脂包裹,既有炒飯的粒粒分明,又重返燜飯的水潤,孩子們埋頭苦吃,顧不上抹一把鼻涕。

小寶儘管不喜楚清到處氾濫母愛,卻也把自己那份炒飯分出些給了小一點的孩子。

能在氈房裡吃飯的,只有楚清和小寶以及黃忠、呂師傅,作陪的是兩位同樣上了歲數的牧民,還有幾個十歲以下的孩子。

其餘的人在卓耀和陸川他們的帶領下,就在中轉倉庫周圍升起篝火,牧民婦女們幫忙提供些水或者餐具,天作幕、地為席,就著北風吃燒烤。

*注:皮牙子:圓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