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 勞動改造(第2/2頁)
章節報錯
葛景泰回去向四王子彙報時,四王子並不在意:“隨他們去吧,玉石再好也是石頭,就算他們能得到,那死沉的物件想運出去是那麼容易的?”
葛景泰:“她還說,開春還要咱們把礦山也劃好範圍。”
四王子:“那你就再跑一趟不就完了?”
葛景泰:“……”
千餘丈的高山!心裡苦,不能說。
有玉石的河灘都是荒蕪人煙的戈壁灘,沒樹、沒柴,不能居住,楚清把人馬撒開,就像當年知青下鄉一樣,就近尋找當地人的氈房借宿。
吃不起糧的永遠是百姓,楚清帶的糧食足夠,讓當地人十分主動地接納他們。
有些家庭甚至為了多得些糧食,一大家子人擠在一個小氈房裡,把另一個大些的騰出來供大宣人使用。
不但如此,他們還承包了做飯、洗衣等生活服務。
但生活的艱苦還是讓丐幫的年輕人有些無措。
雖然有衣有食,在沃斯人眼中已經是富足的冬季,可對於來自江南的小夥們,不習慣如此徹骨的寒冷,更適應不了硬巴巴的烤饢就開水就是一頓飯的單調飲食。
在他們並不很長的乞丐生涯中,真沒受過這等苦。
好在楚清帶來的黃豆和大蒜起到巨大的作用。
氈房裡,凡是能盛水的器皿都被他們用來發豆芽,大蒜則容易些,找些有凹陷的石片就能盛放好幾頭蒜。
雖然寒冷,但氈房裡也能取暖,即便慢些也能長出來。
靠敲竹槓、打砸搶和乞討度過青春期的丐幫青年們,在遙遠而寒冷的國度裡,與熱情的牧民說著相互聽不懂的話,期盼著菜苗的生長,竟然讓他們多少有些滄桑的心靈得到淨化。
每天清早,牧民們起來撿糞的時候,小夥子們也都起來,人手一把鐵鍬或鐵鎬,跑到河灘上刨石頭、刨凍土。
不得不說,這批鐵鎬鐵鍬帶的非常好,不但可以當做工具,也能當做武器,起到不小的震懾作用。
要在界碑範圍內,找到不易被夏季山洪衝擊的地方開條路,是個講究活,青年們幹得辛苦。
牧民們因為得到很多糧食,也會好心地教給他們,如何在刨出的石頭中找到玉石。
最用心的是學院的那群小子。
他們比丐幫小子年齡小,刨石頭這種出大力的活他們幹不了多一會兒就得歇一歇,讓他們心中慚愧,所以在跟技術有關的問題上就多承擔一些。
這些學院孩子的存在,成為當地牧民與大宣人最好的連線友誼的橋樑。
這些孩子都是去年就入學的,已經學了一年,帶過他們的是呂師傅和老黃忠,而這兩位師父,又是多才多藝之人,手藝上的事情,都觸類旁通,也把這群學生教的什麼都會一些。
他們利用最少的材料,幫助當地牧民修補氈房、羊圈,還有人會一些獸醫手段,幫助牧民的牛羊治療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