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臣當初在五棵樹村落腳時,村長心善,給臣安排做學堂的廚娘,那時候孩子們吃飯,會你爭我搶,以至於搶的多吃的多,搶不到就吃不著;

臣現在回想,那是對資源……就是物資,對物資的掠奪,是一種本性,所以,以臣這點微薄的見識,臣覺得跟沃斯國開戰,總得圖求些什麼;

沃斯國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物產不算不豐富,但是開發利用得比較差,我們要是攻打過去,臣先算算賬哈……

哎呀,臣也算不出來呀,這個是不是得問問戶部,跟東倫戰爭的那年軍費開支是多少?

百姓生計影響了多少?財政有沒有赤字,如果有,是多少?如果沒有,餘額多少?

再對比對比近年來國庫充盈了多少,然後算算打一仗劃不划算?

還有,若是打贏了,我們能得到什麼?是幾座城池還是把沃斯整體滅國?那時候需不需要遷移百姓、如何統治所佔領的土地?

嗯……要是輸了的話……臣有罪!我們不能輸、不會輸!”

“滑頭!說你真正的想法!”皇帝板起臉。

楚清委屈:“皇上,臣只會做點兒小買賣,臣考慮問題也只會從做買賣的角度想劃不划算;

臣之前說過,如果用沃斯的物產、沃斯的人力為我大宣提高生活水平,而我大宣的物產又能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而不用他們發展手工業……

就是讓他們對我大宣形成依賴,這跟打下沃斯國達到的效果好像也差不多吧?”

楚清又補充一句:“主要是節省軍費了。”

其實效果有本質的不同,戰爭能讓沃斯改姓大宣,這是真正的開疆拓土,當然也有可能反過來,楚清的辦法卻達不到開疆拓土的目的。

所以說,打不打問楚清沒用,皇帝說了算。

“不過嘛……”楚清說道:“不管開戰不開戰,九經都要賣!”

皇帝:“……為何?”

楚清:“提高他們的人民綜合素質嘛,不論從人口、從歷史還是從學識,我們大宣都該是上邦大國,有教化萬民的責任;

要讓他們知道聽話就能吃飽飯、賺到錢;

要讓他們知道有錢得算計著花才長遠;

要讓他們知道老婆孩子熱炕頭,是他們人生最大的追求……”

皇帝聽明白了,楚清說的不是用大宣的文化去同化對方,而是要去麻痺對方!

楚清適時地解釋了句:“教化嘛,要由淺入深,臣無知,深了臣也不懂。”

最不希望戰爭的就是楚清,如果她是個平民地主婆倒也無妨,有危險大不了花錢搬個家就成了;可她偏偏是密偵司官員,還主管沃斯情報,真打起來,她不得被派到一線去?

還是安安生生賺錢最好。

放下戰爭的問題不談,皇帝和胡恆秋還是比較贊同楚清“賣書”的提議。

作為君主,統治天下首先統治的就是民心,手段可以是某種思想或是某種宗教文化等等,也可以多管齊下。

相對弱勢、落後的文化和相對強勢、先進、完善的文化相接觸後,自然會受到強勢文化的影響然後被同化,而書籍,可以加速這一過程。

像楚清說的,“讓沃斯從身到心的依賴大宣。”

這比喻……皇帝抖了抖,怎麼有些不正經呢?難道是朕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