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逼到份上,啥事幹不出來?還用分男女嗎?

也就是楚清知道這些簡易的火器原理,就直接照搬,不然,楚清自己也得搞出點什麼東西來。

眼下,已經有工匠能夠想出火銃的製作思路,如果朝廷能夠重視工匠們的創新,楚清估計他們幾年內實現以火器裝備軍隊並不難。

只是就像康希說的,他做的東西噴射的是砂石或者鐵屑,並且射程不遠,也打不穿士兵的盔甲,因而殺傷力不大。

這與煙花爆竹有何異呢?

一款武器的研發,需要以作戰概念、裝備需求等為前提,進行先導技術、關鍵零部件與製造武器的樣機開發,以及生產工藝開發與產品製造、產品升級換代等一系列過程。

需要不同的研發生產機構參與其間,各司其職而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武器裝備的研製。

僅憑一個人的一個思路是遠遠不夠的。

比如康希說,把他的“嚇破膽”安裝在長槍桿上,對著騎兵的馬頭來那麼一下子,讓對方人仰馬翻,這是建立在步兵對騎兵作戰的思路上。

可是康希不是士兵,他想到的只是“嚇破膽”噴出火光及砂石的那一下子效果,卻不會想步兵面對騎兵,只有一杆槍的距離下,有沒有機會點燃“嚇破膽”。

而這也是“嚇破膽”的侷限性表現,因為拉遠距離的話,噴出的砂石對敵人的鎧甲造不成大的傷害。

若依靠噴出的火光以及高熱氣體增加傷害,勢必又要拉近距離。

雖然康希也提出了火銃的思路,但是在他的“嚇破膽”造不成多大威力的前提下,不會有人想著投入資金、物料和時間去嘗試。

而其中最重的一點是,火藥本身質量不過硬。

再加戰爭需求不強烈、以及官僚主義、摘桃子、揩油水等等中層官吏的攪擾,這些工匠們的創新並不被上官所重視,更遑論上達天聽。

想來,這也是此類物品在當前不會得到進步和發展的原因。

所以,在本朝有可能發展出火器的前提下,火藥的質量將成為戰力的決定因素。

對於從硝石中提煉出高純度硝酸鉀,雖然做法簡單,反覆進行重溶——加熱——冷卻的工序即可,但真正知道的恐怕沒人。

畢竟以當前的科學水平,應該沒人知道生產硝酸鉀的化學和物理原理,也沒人能區分硝酸鉀和硝酸鈉這兩種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都很相似的物質。

只能憑經驗和感覺配置火藥。

不然像康希他們,也不會因為火藥受潮結成大死疙瘩,為了敲碎研末,然後引起爆炸,傷人傷己。

受潮結塊,還結成很大的死疙瘩,可見是火藥中硝酸鈉比例過大。

因此楚清認同呂師傅的說法,不到真能夠放心,不會讓這些工匠接觸黑火藥。

那麼,黑火藥的配方和製作方法,就成了目前必須保密的重中之重。

相比這些有技術的工匠,楚清反而更信任侯澤他們那幫人,因為相信小寶的眼光,相信魏誠毅和他爹水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