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對皇帝的“心疼”,怎麼聽都是出自“真情實感”,著實讓皇子們沉默了好久。

說心裡話,他們可從未曾從這個角度去想過皇帝。

皇帝是什麼?皇,為上天,光明之意,“因給予萬物生機謂之皇”;帝,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

因此,皇帝是天下萬物的最高統治者、最高決策者,換句話說,皇帝就是天下權利最大的人。

這些,才是皇子們所看到並希望擁有的。

可是,當皇帝這麼辛苦嗎?吃不得、玩不得?還得沒事背黑鍋?

想想還真是,他們幼時也被母親慫恿著來父皇跟前刷存在感,可每次都是要在門外等許久,父皇才能暫時放下硃筆與他們說一小會兒話。

連他們的母親都是,三四個時辰守著一砂鍋補湯又是熬又是煮,再轉花園、走小路、爬臺階、拐回廊的一路端到御書房。

以為親力親為、不辭勞苦就能得皇帝青眼?結果連個面都見不著,最多隻能遞到李公公手裡,還得好言巴結著才給送進去。

不然,人家李公公一句客氣的“皇上正在看奏摺,心情不大好,娘娘先請回”,就得給打發回去。

是真忙啊!

他們天天坐在資善堂上課都覺得自己是籠中困獸,他們的父皇沒日沒夜圈在御書房裡批閱奏摺,豈不更是可憐?

年歲小的皇子們已然被小寶忽悠瘸了,他們甚至懷疑自己的母親是不是頭髮長見識短,不然為何非要逼著自己去當那勞什子皇帝?

那是什麼好差事嗎

年歲大的皇子們還想得更多。

他們知道父皇每天忙於政務,其實是在攏權。

父皇以一個不起眼的皇子到被立為太子,再到登基,那可真算是“白手起家”,因為他的母族指望不上,皇祖父也沒給多少助力。

父皇是聚攏了眾多中低階官員,在各個職位上以點連線、再以線結網的方式,逐步上位的。

待榮登大寶,還需更高階的勢力扶持和配合才能穩定朝局,這樣,就等於父皇欠下一大批人的“人情”,這些“人情”是要還的。

就像做買賣,承接“天下”這麼大一個買賣,一己之力不夠,需要群策群力,那麼這個出策又出力的“群”,就像一筆貸款,需要償還。

買賣承接下來,但是經營又需要錢財,一個商人投資是不夠的,就得到處拉人入股,那麼入股的人將來自然要分得一份權益,這又是一筆貸款。

所以在實際經營“天下”這個大買賣之前,皇帝就已經欠下兩方面的“貸款”了。

這種貸款不會給皇帝延遲償還的機會,他們是要及時收取利息的,那怎麼辦?只能讓他們參與經營。

這就是皇權分散的原因,也是父皇“勵精圖治”的原因。

好在如今“相權”與“皇權”利益方向較為一致,沒有衝突,不然皇權更是難以集中。

只是這樣下去,年歲大的皇子們也開始茫然:難道自己將來也要過這種日子嗎?

再偷偷互看幾眼,更是想到:難道我們爭來爭去,就是為掙得一堆永遠處理不完的麻煩?值嗎?

大皇子和三皇子,早早就因為心疾而放棄對太子之位的想法,因此相對平和,尤其是三皇子,他更在意小寶說的“抓重點”。

就比如啃蘋果,啃,吃相不雅,但是自由自在和雅,哪個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