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自己幼年喪母,母族雖想庇護,卻也有心無力,與其他皇子們相較,根本無抗衡之力。

若非當今太后、當年的靜妃照拂,估計連長大的機會都沒有。

因此皇帝十分重視皇子們之間的關係,希望他們相親相愛,兄友弟恭。

但是兒子惦記老子的家產,從來都是不能避免的事情,尤其老子還是一國之君,那麼家庭的繼承人也就是天下的繼承人。

而國家也必須要有一個儲君——萬一皇帝有個三長兩短的,群龍不能無首不是?備選君主總得有一個。

這麼大的家業,這麼多的兒子,選誰作為太子就成了一個難題。

雖說基本原則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但這種原則是建立在以往“立長”、“立賢”還是“立愛”這種糾結之下產生的一種簡單粗暴的解決之法,而且也不適用於當前狀況。

皇帝目前十個兒子,除了老三是皇后所出,其餘都是妃嬪們生下的,皇后當年入宮時,皇帝連太子都不是,要不是靜妃給張羅,當初的皇帝連媳婦都娶不到。

所以皇后出身不高,而相應的,入宮後跟這皇帝也得不到什麼好待遇,又受醫療水平、皇帝待遇、自身出身等等限制,皇后第一個孩子就流產了。

待皇帝成為太子,納了側妃之後,反倒是側妃們先生了兩個皇子,只是老大先天不足,有嚴重心疾,從吃奶開始就吃藥。

後來皇后終於也生下三皇子,可是七歲時一場風寒,險些要了小命,自此也落下心疾的病根,身體羸弱。

這就出現問題了,大二三四五個皇子,論年齡都老大不小了,就算是老五也都十六歲,卻沒法立太子。

論嫡,三皇子身體不好;論長,大皇子身體也不好;論愛,皇帝更疼昭華公主;論賢,皇帝是一個都沒看出來。

身體不好,立為太子很可能立一個死一個,為啥?身體不好還想當儲君,其他兄弟或者他們的母族不得努努力讓你把位置騰出來?

老大和老三體弱,那就嫡和長都指望不上,從剩下的二四五皇子中找個“賢”的吧,那可就不是以父親看待兒子的眼光,而是以領導審視下屬的眼光了。

這樣審視一圈發現,一個都不行,因為二四五皇子過於依賴母族,而他們的母族干涉皇子也干涉得厲害。

他們是幫助皇帝登上帝位的支持者,而自身家族勢力並不大,所以總想從皇帝這裡謀求好處。

這樣的皇子自身不過硬,即便立了太子,也只能做別人手中傀儡,保不齊以後江山都要改了姓。

六七八九十皇子雖然年紀小些,但是個性比較強,也許跟他們的母親是在皇帝登基之後才入宮有關。

登基後的皇帝需要平衡各方勢力,所以娶這些勢力家族的女子進宮,她們底氣足,心思也大,因此培養的孩子也都個性強、能爭能搶。

而且,幾個小的皇子被嬌生慣養,跑幾步都喘,也不咋健康。

何況,皇帝現在需要把皇權更多的收攏在手中,不能讓這些勢力把自己架起來搞什麼“垂拱而治”。

除非皇權足夠集中和穩固,否則不能在這些皇子中進行選擇。

不確立太子,最多朝臣們天天催,但是他們會相互間競爭,這樣把皇帝架空的機會也相對小些。

一旦確立太子,那就又是一場腥風血雨,自己這十個兒子能剩下幾個不好說,朝堂也將大亂,因為不管最後誰勝出,都會壓制其他勢力,包括皇帝的根基。

老大和老三身體弱,一直在宮裡養病,這樣一來,皇子們都圈養在皇宮裡,一個也分不出去。

眼下二四五皇子聽到小寶說老六他們幾個皇子“沒用”,初時覺得好笑,那幾個小屁孩可不就是沒用嘛,可轉念一想,不但覺得小寶口氣狂妄,而且自己的臉上也無光。

皇子無用,不也等於說他們?

要是有用,不就登上太子之位了?即便差些,也能封王分府,然後被派去各部實習、參與政事,哪還會像現在這樣,憋在宮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