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外患抑(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等皇帝把手挪到第三份報告,胡恆秋乾脆直接說明起來,皇帝此時心情正不好呢,可別遷怒自己。
胡恆秋:“商人最能聞到錢的味道,他們比普通百姓的訊息要靈通,各地災情他們均有耳聞,所以預先訂購糧食,現在,正是他們抬高價格的好時機;
因為是夏收前預定,付了定金,所以農戶、地主們夏收後實際得到的糧食未必有他們預想的多;
可是契約已籤,交完賦稅,他們再把手頭的餘糧賣掉,估計也所剩無幾,佃戶更不用說,他們沒有自己的土地。”
“混賬!”皇帝又要開罵。
商人“從利而動”本無可厚非,但脫離“仁義禮智”的約束,就讓統治階層難以接受。
再者,因“利”的驅使,耕種者勢必越來越少,商人越來越多,這是動搖國本,這也是朝廷打壓商人、商人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
在皇帝看來,商人,得像楚清那樣做,國家有難處時,商人伸把手,不伸手至少也別雪上加霜;國泰民安時,大力推動經濟發展,讓國家更進一步。
但是,如果楚清手裡沒有那些資源呢?比如鹽和鐵的經營許可?
這一點皇帝不會去想,因為立場不同。
皇帝憋了憋氣,把即將脫口的髒話憋回去,說道:“那楚清在義斌府平抑糧價,不就白費了心思?”
胡恆秋想了想,答道:“也不全是,;糧價上漲是肯定的,但是義斌府影響不會很大;
畢竟那裡的糧荒暫時解決了,就算沒有買糧食的百姓,他們現在還能繼續以蝗蟲換糧,不至於被餓死。
而且,崇魚府的幾個有三順鏢局分號的縣城也都開始蝗蟲換糧,只是不知道他們的糧食可夠置換。”
皇帝垂下眼皮:“有良心的商人不多啊,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能有如此胸懷,難得!”
趁著皇帝此時不罵人,胡恆秋趕緊闡述第四份報告:“皇上,楚清分出一部分糧食賣給和索特部族,算是暫時緩解他們部族的糧食危機;
可是他們的四王子一直以來就著重對付楚清,確切地說,是透過打擊楚清來對付左賢王;
他向沃斯王進言,說兩國自建交以來,大宣並未對沃斯國有什麼實質的經濟幫助,就連糧食貿易都只侷限在邊境互市上,並非朝廷層面的交易,沒給沃斯王城帶來任何好處;
此話引起沃斯王對左賢王的懷疑,因而派四王子以‘徵調糧食’的名義進行試探,果真引起左賢王的不滿,據探子報告,雙方險些打起來;
四王子此舉是因為,他認為只要擊垮楚清,就能夠斷掉和索特部族的糧食來源,那麼左賢王不得不重新回到依附王族配給糧食的階段,對他打擊左賢王十分有利;
而對於塗虎爾特的谷蠡王,有四王子和左賢王在前,他奪取王權的勝算並不大,因此他的打算是‘鷸蚌相爭’,讓他這個‘漁翁’得利,幹掉一個是一個,少了哪個,對他來說都是少了一大勁敵;
可惜啊,他的利得的不順,因為左賢王的理由很強悍:他們的糧食是由部族百姓集資購買的,並非部族經營所得;
如果徵調,需要把購糧款補給他,僅這條,就讓四王子的‘徵調’行為變質成‘掠奪’,雙方只一對一打了一架,沒有挑起軍隊戰鬥,谷蠡王的算盤打空了。”
不得不說,左賢王也是個人才,聰明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