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村子的水管和自動汲水器都是楚清捐贈的,因此別的村子都沒有。

水管子,楚家生產的帆布刷上桐油生產出的油布製作的。

原本是為做油傘,但是楚清加工了一批布管子出來,製作油布管,實在是因為找不到可以代替塑膠和橡膠的東西。

製作這種管子成本也不低,但好在收藏、運輸比較方便,還可以重複使用。

自動汲水器製作起來比較簡單,楚清從義斌府運來的竹子起到很大作用。

把一個大水桶兩側一上一下打兩個洞,做入水口和出水口,用打通的竹管連線,將其放在井口邊。

隨後把出水口位置的竹管堵住,往桶裡注滿水並蓋好油布,用繩子纏緊密封。

這時拔出出水竹管的塞子,利用放水時產生的壓力,井水自然就被抽出來。

出水口連線油布水管,把連線處緊緊紮好,這根“無限長”的水管子就可以拉到田裡澆地了。

楚清家的地很多,給自己家的地澆水,自然要想些辦法,所以製作了這種抽水裝置。

也自然給三個村子贈送一些。

這裡是楚清穿到這個世界來的“新手村”,尤其是五棵樹村,他們善意的接納了楚清母子,並給她們謀生的出路,楚清一直很感恩。

這些年,無論是捐贈畜力犁還是各種樹苗、糧種,又或是給他們提供做工的條件,楚清都覺得,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在農田難以灌溉時,幫忙解決問題,才是她真正的回饋方式。

雖然說這樣抽上來的水,水壓不大,澆好一畝地需要費些時間,但是持續性供水、可移動的水管,給各村澆地節省下許多勞力。

當然,人們使用井水澆田時,還是十分節省,因為他們很怕把井抽乾,今年乾旱,不知道何時才能把地下水補充充足。

不管怎麼說,楚清從義斌府趕過來這一路,只有這裡的莊稼才是長勢最好的。

楚清抬腳看看褲管,也有蝗蝻,但不是密密麻麻,放眼望去,各家的地裡都有雞鴨在走動,只是密度太低。

楚清的水管給了莊稼續命的機會,也給了蝗蟲孵化和成長的機會,因此地裡的蝗蝻也不少,但遠遠不到徐光澤說的那種狀態。

農戶們養的雞鴨投放到田間,這些只能跳不能飛的蝗蝻給它們提供了充足的養分,蝗蝻數量也大大減少。

楚清看到遠處的孩子們用柳條指揮著雞鴨只許走溝不許走壟,一個個都很認真。

徐光澤說,這在孩子們中間也形成了一種攀比,誰家地裡的蝗蝻少、雞鴨肥,都是他們攀比的目標。

現在在學堂,學習好的是“別人家的孩子”;而在地頭,雞鴨養得肥的才是“別人家的孩子”。

楚清這次回來主要是為了送糧食,送到了就動身去新倫州。

進入新倫州,經過一百零八村,那裡雞鴨可就有意思了,山上山下都是,放牧起來難度比吉州大得多。

但是一百零八村現在團結得很,不再像過去的一盤散沙,雞鴨就算有跑丟了的,各家農戶也都幫忙養著、收著,等著他們的主人來找。

而且為了利於區分,他們都想了辦法,比如在翅膀上或者脖頸處繫上個小布片,上面寫個姓或者縫朵花,再不濟也會找根麻繩打個結以作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