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在校生家庭資料分析(第2/2頁)
章節報錯
校長之下,除了授課先生外,設有學正、學錄、直學、司記、舍長、舍諭。
學正、學錄相當於現在正、副教導主任。
直學和司記相當於財務科會計和出納。
舍長、舍諭是由“外舍”、“內舍”和“上舍”三個舍中年齡最大的學生擔任,管紀律,就像小學裡的值周生,檢查帶沒帶紅領巾、有沒有給老師敬禮等等。
這些楚清不必研究,畢竟州學這個學校都歸宋廷山管,應該問題不大。主要是學生,要看看出自什麼樣的家庭。
這些資料,在理事處都能查到。只是不很詳盡。屬於理事處對該地基本情況的簡介。但是也夠用了。
與五棵樹村的學生相比,州學學生生源要複雜的多。按照家庭情況可以分這麼幾類:
一、公務員子女,古代的公務員,那就是官員了;
二、富商子女,能稱作富商的,應該叫做“賈”,行商坐賈嘛,家業很大;
三、普通富戶子女,多是地主家庭,田多,家裡還能有個把小鋪面;
四、節衣縮食的農民子女,這部分人最少。能把孩子送到州學,那肯定不是舉一家,而是舉家族之力了。
後面兩類,楚清不做考慮,再怎麼著,這部分家庭都是懼怕官府的,不用多大的官,他們就得罪不起。
主要是前面兩類。對於官員子女,也分了兩類。一類是家裡在京城有官員親戚的,比方有叔伯在京做高官,或者官階不高但掌握實權。
另一類是本地官員子女。這一類也不用操心。本地官員,官再高還能高過五品知州嗎?
還有就是富商子女了。這一類是最複雜的。能當上富商、土豪的,在現代也得是“家裡有礦,家外有人”的。就是說,不但有錢,還與高官相勾結。
綜上所述,京城有親戚的官員子女和富商子女,是楚清最要重視的。所以楚清抄錄了這部分人的資料簡介,準備回去慢慢研究。
最後,就是開酒樓的問題。跟同事們聊聊天,就打聽到如何快速辦理手續,哪些錢可以不花這些內容。
從理事處出來,楚清去布莊給小寶定做衣服去了。學裡發的棉袍。裡面並不是棉花,而是木棉樹上的白絮。
這東西看上去像是棉花,但是沒有彈性,做成棉衣穿,沒幾天就變成薄薄的片狀,還會碎成一塊塊的。因為沒有彈性,也紡不成線。
這個時代有棉花,但是都在沃斯,可能是因為那裡陽光充足,棉花能夠生長。在大宣就種不出棉花。移植過來的棉花很難成活,產量極低。所以後來也沒人種了。
原先東倫國的棉花就是從沃斯過去的,東倫做了經銷商,轉手賣給大宣國。而東倫和大宣關係惡化的這幾年,棉花的進口更是幾近為零。也因此,大宣的棉織品極昂貴。
以前宋夫人和洪夫人送給楚清布匹的時候,楚清只要了兩匹細棉布,在她們看來不是楚清不貪婪,而是太識貨。
楚清給小寶做棉服,把布莊的棉花直接包圓。因為除了學子袍,還有家常冬衣、家裡的棉被……需要的棉花可不少。
回頭得讓東倫的銷售組收集些棉花了。楚清想著。東倫國成為新倫州後,作為邊城,大宣重新開放了與沃斯的互市。
出於國防及經濟利益的考慮,大宣對互市的限制相當嚴格。只許在官府監督下的互市,即在邊境定點設定若干互市監官職,使兩國商人在其監控下進行以物易物的互市,禁止兩國商人其他方式的貿易,違者處刑。
目前暫時監管互市的,是吉州密偵司理事處的人,張銘宇就是去了新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