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楚元對於這種槍的運用,給了楚清足夠的信心。大宣的戰士主要武器是刀,盾,長槍,弓箭為主的。基本上這些退伍老兵都會使用。如果把這種長槍稍作改進,朝廷是不會追究的。

楚清把組合長槍的槍頭改短,成為匕首,匕首平時是單獨配置在靴筒裡。這樣這二百人出門在外,外人看到的護衛,形象只是揹著長棍或兩個短棍,就不會有人追究。作戰時也更為靈巧,做到長短配合。

…………

洪亮有了皇帝給的“臨機專斷權”,可算是放開了手腳。皇帝的本意是,雖然情報尚不明確,但是東倫既然有往北部集結兵力的舉動,那麼所圖必然不小。在局勢尚不明朗之時,一切軍事變化由洪亮臨機專斷。

但是洪亮不喜歡被動。非要等你動了肩膀我再判斷你是往左還是往右?那不成!洪亮進行主動出擊,他要牽著東倫的鼻子走。

東倫與大宣在吉州附近的交界處,是一片層疊的山脈,這裡雙方的軍隊都只佈置了少量的兵力。原因就是這片山脈海拔不高,多是山石,貧瘠之地,山脈中間還散落著一些村莊。這裡從軍事角度上沒有大規模駐軍的必要。唯一的政治利益就是,雙方不管是誰多進一寸土地,都算開疆拓土。這也是這些散落的村莊不停變換國籍的主要原因。

洪亮就是看中這一點,派了一萬兵力做先鋒,突襲了東倫在這裡的守軍關卡,佔領了山脈裡的一百零八個村莊。這些村莊曾屬於大宣國。佔領之後,實行軍事管制。

而這裡的村民,對兩國都沒有歸屬感,正所謂“城頭變幻大王旗”。不管國籍屬於哪一國,這裡都是最窮的。

洪亮佔據這裡之後,立即宣揚了奪回失地的訊息。同時迅速調集七萬兵力沿著山脈向南推進。使得東倫國北部的邊境線內縮了二百多里。而朝廷增派的二十萬大軍分兩路向中部和南部的邊境線挺進。

這些年來,東倫騷擾不斷。原因跟大宣皇帝的性格有關。老皇帝在位時,國庫尚算充裕。東倫國年年派使臣進貢。名義多種多樣,比如老皇帝的壽辰,皇后的壽辰,做出孝子模樣,自稱附屬國。

老皇帝是個愛面子的人,東倫貧瘠,因此並不入老皇帝的眼。而東倫國君俯首稱臣的態度,讓老皇帝很是受用。所以哪怕東倫國只是進貢幾頭奶牛,老皇帝都會賞賜很多,幾乎是東倫要什麼就給什麼。

換句老百姓的話說,東倫國就跟親兒子一樣,只要來,就不讓空手回。後來,老皇帝病重,十七個兒子中,七子奪嫡,造成了舉國上下很大的動盪,因而幾次東倫的朝拜都落了空。

東倫國幾年得不到大宣的扶持,經濟一度萎靡。而這時沃思國跳了出來,慫恿東倫國趁大宣內亂與之開戰,沃斯將予以大量的兵力援助。

東倫國君也不傻。東倫國作為彈丸之地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生存已是不易,此時若是同意沃思國的提議,那豈不是被沃思國借路滅虢?但是東倫國君還是贊同沃思國的“趁他病、要他命”的說法。

於是東倫開始進攻大宣的南部邊境。大宣的南部很富庶。幾大世家都盤踞在南部。那裡地勢平緩,河流豐富,物產資源富足。東倫的打算是,哪怕佔領一兩個州,都足以讓國家強盛。

沒想到的是,老皇帝說斷氣就斷了氣,而太子,也就是當今的慶德皇帝,以雷霆手段快速的平息了內亂,而南方的幾大世家也出手,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大宣,使東倫很快敗北。

雖然大宣因為內亂外戰使得國庫虧損,但依舊保持了領土的完整。反觀東倫,不但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還把沃斯也得罪了。現在的東倫,真的是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處境了。

這次東倫國因為得到北部邊境有鐵礦脈的訊息,蓄力北部,準備把邊境西的吉州拿下。但是還沒有完成蓄力,就被洪亮打亂了陣腳。

可以說,洪亮的這次出擊完美。首先,洪亮以少量兵力“收復失地”,鼓舞了士氣;其次,這次收復失地,將成為洪亮的一項戰績,而為將來的封侯拜相打下基礎;第三,洪亮壓縮了東倫國的邊境線,使得他們不得不把兵力重新向南遷移,而中部和南部,有朝廷的二十萬大軍和當地駐守的十萬軍隊。

當楚清滿意地看著自己手下有了一隻武裝力量的時候,密偵司的任務也下達了。

洪亮佔據東倫邊境的訊息先一步到達密偵司,在朝廷的部署下達之前,密偵司駐吉州理事處要求楚清,重新建立兩國情報的傳輸渠道。

密偵司駐東倫國內的情報據點,由於之前的封鎖和清洗,所剩無幾,倖存的也不得不“冬眠”。

這使得密偵司與東倫的資訊中斷,而那些潛伏於東倫的密偵司成員也與組織失聯。現在,密偵司要求楚清重新開啟局面,並輸送情報員過去。

楚清調派了偽裝成自己經銷店小二的十五名密探,喬裝混入給前線送糧的隊伍。同時,又從自己的銷售組派出六十人,也混進送糧隊伍。

這六十人負責為楚清尋找東倫的商機。包括考察物產、收購土地。趁著戰亂,楚清想當一次地產商。東倫將是大宣與沃思國商貿的中轉站。楚清提早佔些地方,做風險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