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除了四叔和原來的那個王陸生,沒有其他人上過學堂,大家都是這樣子過的呀!

長大了就幫著家裡種田幹活,然後到了年齡就娶妻生子,種田養父母妻兒,以後再看著兒子娶妻生子,兒孫繞膝。

祖祖輩輩都是這麼過來的,他沒覺得哪裡不好。

其他人顯然也是這麼想。

喬老太張了張嘴,想說什麼,可是,老四是自己的兒子,東兒他們幾個是自己的孫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她不好偏心。

倒是陳惠娘開口說道:“苒苒,你四叔去了書院,小東十幾歲了,好歹還能幫家裡幹點活兒,他就不去學堂了,就讓南兒和西兒去就行了吧?”

不是陳惠娘不想讓自己兒子有出息,隻是一來喬東過了年就十三歲了,再過個幾年都可以開始說親了,這麼大才去上學堂確實有些晚了,要是考秀才舉人的話,最早恐怕都要二三十歲了,家裡如何能供得了那麼多年?

二來,相公出事之後,他們大房就剩下她一個寡母帶著三個孩子。

前幾年苒苒痴傻,東兒北兒又還小,自己一個婦道人家,家裡的重活累活都是幾個小叔子在幹,她總覺得過意不去。

現在苒苒不再痴傻了,東兒也長大了可以幫忙幹活了,若是讓他去上學堂,她怕其他三房會有意見。

隻是在她話剛說完,喬老二卻緊接著道:

“大嫂,東兒一向聰明,學什麼都容易上手,這些年我和老四也多少教他識了些字,也不算完全沒開蒙,要是去了學堂,肯定很快就能追上同齡人的,就讓東兒去學堂吧!南兒和西兒愚笨,他們去學堂就是浪費錢,還是讓他們在家裡幫忙幹活吧!”

陳惠娘連忙道:“這怎麼能行?哪有做大哥的去上學堂,讓弟弟們在家幹活的?小東力氣大,在家裡能幫更大的忙,南兒和西兒還小,努力一點,說不定也能跟他們四叔一樣有出息。”

“不,還是讓東兒去……”

喬苒看著讓來讓去的自家娘親和二叔,無奈地一撫額。

就連喬四海也覺得自己一個長輩去唸書,讓幾個侄子在家幹活,他很過意不去,也說讓幾個侄子去上學堂,他在家裡幹活,或者去城裡找一些活計掙錢。

喬苒無奈地打斷他們的話。

“好了,不用謙讓了。讓奶奶決定吧!”

她將目光轉向一家之長:“奶奶,您覺得要不要讓小東他們都去學堂念書的好?至於束脩,你們都不用擔心,咱們家不缺銀錢。光是我救了那陌公子,他就付了我幾千兩診費,把家裡所有孩子都送去學堂也交得起束脩。至於家裡的活兒嘛,第一年大家都不會種太多糧食,夠家裡吃就行,這兩年咱們這些剛安置的難民都是免賦稅的。而且有銀錢還怕買不到糧食嗎?”

喬老太想起當初苒苒交給自己的那一疊銀票,雖然她不識字,但是想想一個員外郎的家當,能少嗎?

那些銀票,加起來少說也得幾千兩吧?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