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渠從那條山間溪流處一直挖到了那片水潭濕地,再圍繞著那片水潭也挖了一圈的水渠。

而且水渠的高度要略高於農田,這樣才能將水渠裡的水放入田裡麵灌溉。

相對於開墾那麼大一片荒地,要挖那麼小一條小小的水渠可就簡單多了,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幾天時間就挖好了一條三尺寬兩尺深的水渠。

將所有的水渠挖好,最後才將那股溪流引到水渠裡,流向農田裡。

看著開墾好的荒地變成了農田,大家臉上都露出了十分欣慰的神情。

真不枉他們這段時間以來早出晚歸地齊心努力,才能趕在春播前,將這麼大一片長滿樹根雜草以及散落著許多大小石頭的荒地給翻了一遍,又整理得這麼幹幹淨淨的,絲毫沒有耽誤今年春天的播種。

隻要老天不作怪,今年他們肯定能夠在這片新土地上,建設出自己的新家園,並且靠自己的努力種出足夠飽腹的糧食,再也不用忍饑挨餓,再也不用背井離鄉千裡迢迢地逃荒了。

水田已經分好一塊一塊的了,現在就是要將這些田分配到每家每戶了。

晚上的帳篷區前麵的空地裡,大家燃起幾堆篝火,開了個會。

關於田地的劃分,如果按照官府的方法,是按成丁人口分配的,即成了丁的男子才有資格分到田地。

但是,對於那些隻有寡婦帶著幼小的孩子的家庭,那就一塊地都分不到了。

所以,對於清水村人來說,這樣的分配方法肯定是不合理的。

自從進穀開荒後,村裡無論男女老少,隻要不是沒有勞動能力的老者或太過幼小的孩子,幾乎人人都有在幫忙。

村裡那幾家帶著孩子的寡婦和幾個孤寡老人也每天都十分勤勞地幫忙,因此不能不分給他們田地。

最後,經過全村人的反複討論,最後透過表決,決定按照人口來分田地。

全村有六十多戶人家,五百多口人,但是開墾好的荒地隻有三百多畝。

因此,最後的表決方法是,不管男女,15歲以上者一人一畝地,15歲以下者一人半畝地。

比如喬家,有喬老太、陳惠娘、喬二河、李翠花、喬三湖、林桂珍、喬四海7個15歲以上的,15歲以下的即喬苒喬東這些孫子輩,則有8個,所以能分到的水田是11畝地。

喬大江因為失蹤多年,而同行的船工還撈回了他的一件衣服,所以大家都認為他已經凶多吉少了,青州那邊早就已經將他的戶籍給消除掉了,到了京城這邊重新辦戶籍,更是不可能給他保留戶籍,所以村裡人都當他已經不在了。

而李翠花是喬二河的媳婦,雖然在逃荒途中走散了,但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說不定她是隨著其他逃荒隊伍到了京城或者在沿途的哪個府城落腳了,以後說不定能找回來呢?所以也不好給她銷戶,倒是還讓她的戶籍保留著。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