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怎麼知道改變後,是對還是錯?”

“很簡單,如果路是對的,就不會有盡頭。

如果你能一直向前,越走越遠,那就證明你走在正確的路上,它至少是一條適合你,且不違背天地法則的道路。”

“壇經說見性成佛,我如果終身不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但只要在見性的路上,就是正途,對嗎?”金梓鳴若有所悟。

“金施主極具慧根,不錯,便是此理。

其實何止你,就算老衲,只要知道自己是在見性的途中,便已心滿意足。”

“謝過上師,我會仔細思考自己的道途。”

金梓鳴衷心感謝,本是來學習咒語,未曾想居然明白了這些年最大的修行困惑。

野法修行雖然效果明顯,但他總擔心這條路不長遠,畢竟他的境界太低,在大河中混雜的泥沙定然不少。

“定淳羅漢說得對,這些年我不是在自創功法,而是‘搭橋’,為了達到修行目的,我已經自建了太多座‘橋樑’。”

正當金梓鳴苦思之際,定淳說道:

“金施主,你既與我佛有緣,老衲便予你一段緣法。

你也在寺中住下,後山有一塊佛音玉璧,當你誦讀其上的經文時,它會發出梵音。

如果有一天,你坐在那裡,沒有誦讀經文,心中也沒有想,甚至已經全然忘記,依然有梵音相隨,那時你便可以離開。”

印光和尚給他倆安排臥房,讓一毛從此隨眾僧一起打坐修行,聽上師講經與答疑。

然後他遞給金梓鳴一塊通行玉牌,便帶他前往後山的佛音玉璧。

山路崎嶇,兩旁的花草樹木錯落有致,山間清新空氣,鳥鳴百轉千回。

一條清澈見底的山澗之上,架著一座小石橋,走過後便進入一片雲遮霧繞的樹林。

林子盡頭,便是懸崖,那裡種著幾十株翠竹,其旁一池幽潭,碧水上飄著荷葉。

在水潭中央,聳立一塊三人高的玉璧,白玉上生出了一些翠綠色帶,好似春天的柳枝嫩芽,清麗靈動,生機盎然。

最奇特的是,竹子、潭水、荷葉和翠玉的四種綠色,各不相同,卻相互襯托,很是和諧。

印光讓金梓鳴向駐守僧人出示玉牌,然後指著綠潭旁的幾個蒲團說道:

“金施主,你可以去那裡打坐參悟,小僧還有其他要務,便不再相陪。”

金梓鳴謝過,上前在居中那個蒲團坐下。

調息之後,方才看向玉璧上鐫刻的文字,發現那並非完整經文,而是一些經典摘錄: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金梓鳴虔誠誦讀,神異果然發生。

玉璧輕顫,有美妙梵音傳出,佛音透出五種清淨相,分別是正直、和雅、清徹、神滿和周遍遠聞。

其音時而如雷,時而清徹遠播,讓人聞之喜悅。

腦中空靈,清醒無比,那些晦澀經文在此刻忽然變得淺顯易懂。

他渾然不覺,陷入一種難以言喻的神妙境地。

雙目聚焦在玉璧上,口中一遍遍誦讀,只覺佛心通透,對佛經和真言有了新的感悟。

這個狀態一直持續了兩日多,金梓鳴才從頓悟中醒來,只覺內心祥和安寧,如被佛陀點化,得以開悟。

他起身朝玉璧深深一揖,方才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