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咱們能不能先爆料一下星雨手機啊!我不買筆記本!”

“是否要購買星雨輕薄本,取決於這一代的星雨手機好不好!”

“拜託了,咱別玩電池了,先把星雨手機的外觀給我們看看…”

“如果這一代用的還是聯發科的辣雞處理器,我絕對不買!”

“聯發科的isp真配不上星雨的攝像頭,可惜了啊…”

“我之前以為是星雲演算法不行,直到我在實體店看到了星雲仙女座…拍照水平簡直絕了!”

“確實!換個處理器吧!”

“……”

作為合作伙伴,劉大郎怎麼會不瞭解聯發科處理器是什麼德行?引數上的確沒問題,但實用起來…

體驗感確實不太好,要不是有火龍襯托,今年的聯發科肯定又是被高通踩在腳底狠狠摩擦的一年。

聯發科的isp的確不怎麼樣,星雲影像團隊已經盡力在調了,但星雨凝拍出來的照片還是偏豔麗。

所以今年的星雨手機,不管是輕裝版還是標準版,都用上了經過深度最佳化,且超頻過的長庚4+。

但在宣傳上,他們不會過分強調長庚4的效能提升,要不然這不是妥妥的背刺星雲仙女座使用者嗎?

不過就使用體驗上來看,長庚4和4+的區別可以忽略不計,參考一下未來驍龍778g和778g+就知道。

主頻提升0.1hz,價格還能再漲1000,市面上敢把驍龍778g賣到3000塊以上的,只有那父子兩家…

倒不是說驍龍778g不能賣3000以上,而是都這個價位了,用那時候的中端晶片,有點不太合適。

劉大郎始終認為,一臺手機想要擁有好的體驗,效能是基礎,這也是價效比機型狂堆效能的原因。

可以在機身材質上縮水,可以砍攝像模組,也可以砍系統動畫,甚至可以綁廣告,但效能必須有。

當所有人都習慣了這個晶片,這個價格時,想要再去透過提升外圍引數來提高價格,就會很困難。

長庚4出道即巔峰,星雲仙女座7788的起售價都用長庚4,星雨中端機再來用,反而更像是下放。

別說什麼長庚4效能不行,引數比不過驍龍820,等驍龍820出來,限制一下頻率,看他們後不後悔?

實際的上手體驗,反而不一定比全方位均衡,且效能排程激進的長庚4更強,這都是引數看不到的。

當然,聯發科的高層也很難受,他們也不想自己的晶片天天被罵,於是又設計出了新的晶片!

“長庚4的原理我們已經研究完了!只需要透過三叢十核…不,十二核架構增加更多的核心就行!”

而此時的劉大郎,還不知道聯發科比原來更加瘋狂了,十核都已經滿足不了他們,要做十二核了!

到時候恐怕不是一核有難、九核圍觀,而是十二個核心互相推卸責任,最後推出一個最小的幹活。

他們還不知道,星雲科技的長庚8已經在路上了,論瘋狂,長庚團隊在星體架構上也已經放飛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