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星紀概念車」,只是星雲科技目前一臺試生產的高階電動摩托車,並不是電動汽車,但它同樣承載了劉大郎的高階理念。

首先在外觀上跟已經實現量產的兩款電動車完全不同,或者可以說跟市面上任何一款兩輪代步工具,光整體造型差異就非常大。

這款星紀電動車不光用上了星雲科技還在研發中的磁懸浮球形輪胎,還標配了太陽能電機、動能儲存回收、制動、懸浮式避震系統…

理論上的0~100k小時加速僅需3.2秒,續航里程超過1200公里,同時還可以在行駛過程中吸收太陽能、動能來實現電量儲存。

最重要的是,它還解決了兩輪代步工具的風吹日曬雨淋,擁有全包圍式的開合式可變色棚頂,並且整合了星雲AI顯示、保溫技術…

通俗點講,AI顯示類似於汽車AR導航,但又比AR導航能做的事情多得多,用設計師的話說,這就是一臺兩個輪子的敞篷科技跑車~

至於車機系統方面…這可是星雲科技的拿手絕活,不管是手機,還是兩輪、四輪的各型別車企,能跟星雲OS叫板的廠商還真沒幾個。

劉大郎一行人來到了一個足有200平米以上的展廳中,裡面陳列著一臺極具流線美感,同時又不失狂野、彷彿從電影裡走出來的車。

產品負責人已經在一旁侃侃而談了:「講真的,如果這款車能夠上市,別說賣50萬,就算是賣500萬依舊會有數不清的人慕名而來!」

劉大郎點點頭,並沒有說話,而是單手拖著下巴在思索著什麼,

只可惜的是,以目前星雲科技的水平,連其中1/3的問題都沒解決,量產更是難上加難,五年內能透過備案,成功量產都像是做夢。

但劉大郎根本不在乎這個,他直接就說道:「我會在今年下半年的星雲科技峰會中釋出這款產品,完成度至少要達到40%以上才行!

一定要讓它能跑起來!哪怕就是繞著咱們的場地慢慢溜達一圈都可以!最重要的磁懸浮球形輪胎技術由我們來解決,剩下的東西…」

總結下來就一句話,高科技由星雲科技搞定,整體進度也不重要,就算達不到40%也沒關係,但一定要讓這臺電動車能夠跑一下。

這才是重點,很多廠商在釋出會上大肆鼓吹自己的產品,甚至還發布一些遠超自身科技水平的「概念產品」,結果只是個概念而已。

劉大郎就是要把「概念」變成現實,再變成一款真正可以完成上市並實現量產的產品,最後還要把價格打下來讓普通人都能買得起。

誰還沒兩款概念產品了?

有本事拿貨出來賣啊!

在第四代星雨釋出會結束後,星雲科技一方面把精力放在了產品營銷+供應上,另一方面則是讓營銷部放出了兩款星紀2018的訊息:

「據小道訊息!星雲科技將會在今年中下旬釋出兩款代步電動車,家用版在價格在六千元上下,城市版的價格在一萬元上下…」

至於配置方面,在很久之前就已經有不少自媒體爆料過了,續航150k、碳鋼一體車架、高效能輪胎…最重要的是有獨門快充技術。

從去年開始這款產品就備受矚目,再加上新能源行業本來就是一個發展比較迅猛的行業,所有人都期待星雲科技能夠有一番作為。

就連小米都放出了要進軍新能源汽車的不確切訊息,星雲科技這個新晉「國產之王」就更不用說了,必然會有他們一席之地。

不過劉大郎認為以星雲科技現有的水平,進軍新能源汽車有點太過匆忙,大郎科技可以試試,走中高階路線的星雲科技絕對不行。

經過這麼幾年,各

大廠商也早已習慣了星雲科技的營銷方式,手機廠商們對這條訊息並不感冒,電動車和摩托車廠商則是反應激烈。

一些新能源摩托廠商直接就坐不住了,這不是開玩笑嘛?他們的同款電動車,甚至沒有快充的踏板電摩售價都至少在兩萬塊錢以上。

「!星雲科技!欺人太甚!這是不給我們活路啊!逼著我們成為他們產品的附庸!太過分了!」

「唉~哎!一萬元上下、180公里續航的電動車!就是不知道快充有多快…但估計是慢不了…」

「老闆,咱們的光陽s還要不要研發?這怎麼打?這根本打不過啊!快充一項就把我們吃死了!」

「電動車的短板就是充電問題,不管是汽車還是電動車,充電速度永遠是制約續航的因素…」

「電動車放在家裡也可以充,但有快充誰還要普通電動車?快讓公關團隊寫一篇文案來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