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不跟你玩了~(第1/3頁)
章節報錯
而且這種為特定用途設計的輔助晶片,在研發投入上會相對更少一些,當然這只是相對而言。
好在長庚1和長庚2成功了,雖然不能當成手機處理器來用,但生活裡用到soc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按照協議,兩款長庚晶片在流片成功後,第一時間就送了一批樣品到官方進行更深層次的測試。
通常來說,一款晶片從流片成功到量產需要6個月左右的時間。
但對於星雲科技來說,只要原材料供應沒問題,隨時可以量產。
這些東西交給研發部來做就行,如果產能不夠,可以直接從【科技寶典】當中再增加生產線。
劉大郎現在手握76萬積分,甚至可以直接來一條c級奈米soc生產線,但是設計圖紙的時間太長了。
等他們設計出來,高通、聯發科、蘋果、三星、谷歌等等早已經用上了更先進製程的旗艦晶片。
這就是自研晶片加自己生產的劣勢,連三星自主設計的晶片都沒有打敗高通,更不用說星雲科技。
如果沒有【科技寶典】,劉大郎斷然不會走這條路,像oppo、vivo、小米走買辦路線才是正解。
先佔領一部分市場,研發出一些獨門技術,等有了足夠的資金之後,再投入到更高科技的研發中。
當然,這種發展模式的弊病也很明顯,想要後來居上,彎道超車打敗國際巨頭的可能性幾乎為0。
兩款長庚給星雲科技開了一個好頭,隔壁影像感測器的研發專案組也陷入了一種瘋狂工作的狀態。
其實影像感測器的研發沒有那麼難,但劉大郎要求研發出來可以用在自家產品上,這就有點難了。
所以在進度上,影像感測器的研發一直落後,倒是其他不需要太多技術含量的感測器都做了出來。
比如光線、距離、重力、加速度等感測器,雖然比不上頂級感測器,但用在手機上也綽綽有餘了。
手機上又不需要那麼頂級的感測器,能夠應付日常使用就夠了,螢幕、效能、影像提升才更直觀!
在接下來的半個月裡,星雲科技的動作少了很多,有不少人猜測星雲科技應該在規劃下一代產品。
殊不知,星雲科技已經拿到了官方的大量訂單,長庚量產的同時,還獲得了大量的研發資金。
整個星雲科技工業園再次向外擴張了一圈,總佔地面積超過500畝,俯瞰下來的景色非常漂亮。
不過劉大郎並不滿足於此,他迫切的需要一代足夠強的產品,帶領星雲科技創造一個新的高峰。
更高規格的生產線先不需要換,等星雲科技的影響力足夠時,再進一步吸納更多的研發人員。
到時候的研發工作會更輕鬆,進度也會更快,所以現在的積分只需要用來提高生產線產能就行。
劉大郎倒是想換5g技術,問題是換不起,不過他已經準備再成立星雲通訊,專門用來研發5g技術。
在這之前,劉大郎分別用長庚1和長庚2設計了兩款手機,一款是大郎2014,另一款則是星雲2014。
從名字就能看出來,這兩款手機是紀念品手機,大郎2014外觀是劉大郎當年設計的第一款智慧機。
3寸的螢幕,配上實體按鍵,還有炫酷跑馬燈,直接夢迴八年前。
星雲2014則是一款真全面屏手機,曲面無邊框設計,說是屏下攝像頭,其實是取消了前置攝像頭。
反正它只是一個紀念品性質的產品,展示長庚晶片、以及提出一些概念性技術,才是它們的作用。
“大郎2014和星雲2014分別生產1000臺,並且全部做成標本!”
一些生產工廠的員工們不理解劉大郎要這麼多不能用的手機幹嘛,只用來紀念?但他們不會問。
劉大郎要求什麼,他們照做就行,好奇心那麼重,遲早得玩完。
這些紀念品標本用來做什麼?
當然是送友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