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方式,類似於陳威廉前世的“DD出行”,只不過呼叫的物件,都是亞特蘭島正規的計程車,小程式會按照呼叫人的地理位置,委派附近的計程車進行接單,成功接單的計程車,就能夠趕往對方的位置,進行服務。

而每一單的收入,需要扣除一部分比例,作為提供車輛以及運營服務的亞特蘭計程車公司的費用,剩餘的,就都歸於計程車司機了。

是的,計程車司機無需自己購買車輛,所有的亞特蘭島的計程車,都是官方運營的計程車公司提供,司機在透過稽核之後,就能夠用公司提供的計程車來接單掙錢。

這種方式,在現在這個時代,還是非常新穎的,也是讓所有來到亞特蘭島的遊客感覺新奇和方便的一種方式。

不過這個時候在美利堅,同樣有一家公司提供類似的服務,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Uber。

在一年前,正式推出APP不到一年的Uber公司,得到了Meta投資公司3000萬美元的投資,付出了自己30%的股份,這也讓這家公司的創始人非常興奮,因為這意味著他們能夠得到鼎鼎大名的Meta集團的支援,從而順利的發展。

而在最近,負責亞特蘭基金的周梵也前往了美利堅,這一次,亞特蘭基金將加入Uber公司的B輪融資,以2億美元的投資,換取這家公司20%的股份。

利用亞特蘭基金的這筆投資,Uber準備推行他們雄心勃勃的向歐洲市場擴充套件的計劃。

有意思的是,Uber最早的創意就來自於歐洲,現在就要回到這個創意開始的地方開拓市場了。

在2008年的一個晚上,Uber的創始人特拉維斯和格瑞特這對好朋友正在法國參加會議,當他們走出會場的時候就發現,在巴黎的街頭居然打不到計程車。

於是,這兩個被凍得瑟瑟發抖的人當場就決定,一定要推出一款革命性的應用軟體,來解決打車難的問題。

而且最好是隻要一按按鈕就能夠叫到車。

就這樣,Uber公司誕生了。

當時這兩個人都是剛剛結束了第一段創業,手裡攥了不少錢,也正在尋找下一個商業點子。

於是這個想法出現之後,他們就行動了起來,準備為此研發一款打車軟體,解決人們打車難的問題。

比如,在舊金山這樣的大城市,一到週五和週六晚上,想要打輛車簡直比登天還難。要是有個軟體,能讓人在有需要的時候點一下就能叫到車,那絕對有市場。

於是他們回到美利堅之後,就自己買了幾輛賓士高階轎車,然後僱了一些專業司機,開始在紐約接送 Uber公司的早期使用者,Uber公司的第一批測試就是這麼在紐約完成的。

實際上,Uber公司的早期使用者都是特拉維斯的朋友們。

當時他們的設定是這樣的,你必須要有一個“邀請碼”才能使用 Uber服務。

本來他們只是想試試這個想法好不好,結果討要邀請碼的人越來越多,特拉維斯意識到自己真的發現了一片很大的市場,於是就成立了Uber公司,釋出了第一款產品——Uber Cab。

在Uber公司成立的最初,Meta投資公司的CEO尼爾森偶然之中使用了這個公司的服務,立刻就敏銳的意識到,這是一個好專案,立刻對陳威廉進行了彙報。

陳威廉在前世,自然知道Uber的大名,只是當時並不知道這家公司創立的如此之早,因此立刻就同意了尼爾森投資這家公司的意見,讓他去找到Uber公司,去談融資的事情。

這個時候的Meta投資公司,可不是剛成立時候那麼默默無聞了,Meta集團在美利堅可以說已經是同谷歌、臉書這些巨頭相提並論的存在了。

因此在Meta投資公司接觸Uber公司之後,對方很快就同意了他們的投資,這家成立一年的創業公司,以1億美元的投後估值,付出30%的股份,得到了Meta投資公司3000萬美元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