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要承擔更多責任(第1/2頁)
章節報錯
Meta投資公司的私募基金成績,因為需要提取投資盈利分成,因而對每一位投資者傳送了通知郵件,並且通知他們,已經開放了贖回和投資視窗,也因此將這個訊息公佈了出來。
當然,隨之而來的就是許多人都在詢問陳威廉一個問題, 現在需不需要贖回這支基金,對此陳威廉的回覆是要看個人選擇,如果急用資金可以贖回,這一次只是為了基金提取投資收益的分成順便重新計算單位淨值。
不過對於跟他關係比較親密的人,陳威廉的建議還是此時可以贖回,因為他知道,隨著次貸危機的激烈破壞性階段即將過去,馬上面對的是量化寬鬆時代, 股市會緩慢的回暖,因此約翰·保爾森執掌的這支基金,未來的收益不會再有太大幅度的增長了,甚至還可能產生虧損。
這也就是他為什麼願意將約翰·保爾森在這支基金中的分成增加為50%的原因,未來基金的分成可能並不會很高了,而且可以示好對方,作為他在做空階段做出貢獻的獎賞。
因此包括德雷家族以及伊萬塔、帕麗斯她們都開始贖回了基金份額。
不過這些動作,對於3號基金,也就是未來的約翰·保爾森基金的影響並不大,因為有人贖回,也就有更多的人希望能夠加入投資,特別是在之前基金的收益率公佈之後,更是有無數的人揮舞著鈔票,希望加入這支高盈利的基金。
就像是在這次的次貸危機之後,許多的基金,包括那些著名的對沖基金, 損失也都比較慘重。而同樣的, 期間也有不少之前的小基金, 因為做對了方向, 贏得了超額的利潤。
這些基金,在次貸危機之前的基金規模,往往在1億美元以下,具體的說,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基金規模不及5000萬美元。這很容易理解,這些基金的經理們,之前在華爾街的大投行眼中只屬於那種邊緣的基金,能夠看空行情,本來就是跟主流市場相逆的,因此敢於投資他們的人並不多,大部分都是有賭的成分。
即使是約翰·保爾森,最初在高盛這些頂級投行眼裡,也不過是一個三流基金經理罷了。
但恰恰是這些不入流的小基金,因為敢於使用高倍的槓桿,在這次次貸危機中,有許多都獲得了十幾甚至幾十倍的收益,其中收益率高於約翰·保爾森的大有人在。
只不過約翰·保爾森的難得之處就在於,他所管理的基金規模, 最早期是高於5億美元的,後來直接增加到超過70億美元,有這麼大的規模,還能夠獲得這些盈利,這才是被那些投資者所看重的。
真正能有有那麼多資金去投資的人,蠢貨肯定是不存在的,所以大家都明白,收益絕對是跟風險相匹配的。是的,不管什麼時候,幾倍十幾倍的收益率都有基金能夠達到,只不過大部分都曇花一現罷了,追求的收益率越高,越不容易穩定。
在這個市場,你想要次次都看對方向,次次的高槓杆都能獲勝,那是不可能的。槓桿越高,容錯率越低,越難以持久,你可以次次都對,但你錯一次,就是滅頂之災。
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能夠封神,能夠像他這樣連續十幾二十年,保持平均年化盈利超過20%的基金,真的是太難太難了。
即使這樣,在經過這一次次貸危機之後,那些曾經的小基金,規模也都膨脹到了50億美元以上的規模,成為大型基金。這其中有他們的盈利,也包括後續追加的投資。
不過能夠達到像是約翰·保爾森的3號基金的規模,還是不多的,即使在華爾街,超過200億美元的基金,也是鳳毛麟角的存在。因此在這些次貸危機的贏家之中,約翰·保爾森雖然不是盈利率最高的一個,但也成為了名氣最大的一個。
這也就造成了,即使在一些同陳威廉關係密切的人不斷選擇贖回基金之後,3號基金之前的投資資產中,減少了超過35億美元,但最終基金的總規模還是超過了250億美元。
因為在3號基金,現在改名為約翰·保爾森基金,開放了投資視窗之後,在託管方高盛公司的協助下,僅僅只用了不到一個星期,100億美元的新投資額度已經被搶購一空。
這也讓約翰·保爾森基金的規模,超過了250億美元,這其中最大的一筆,則是沙特主權基金投入的50億美元,只能說,中東的土豪國還是有錢。
而這些來自於沙特主權基金的投資,也是高盛集團的CEO勞伊德·布蘭克芬所強力推薦的。
陳威廉不免想起了之前對方跟自己說起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