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從正統七年開始,兼著右都御史的他,便受命提督遼東軍務。至今,成效已是頗豐。

甚至可以說,此次御駕親征期間,兀良哈三衛之所以能夠如此老實,恐怕也有擔心王翱領兵主動出擊,端了他們老窩的顧慮。

不過嘛,今日的君臣奏對,相較於王驥和于謙這兩位總督,對於王翱,王迪還有另外的任務要與其交代一番。

也正是因為這樣,王迪才讓此人繼續負責薊遼軍務,甚至還一視同仁,將最初定下來的不能兼理糧餉的薊遼總督,改為可以兼理糧餉。

促成他改變想法的,便是重新恢復大寧都指揮使司。

然而,想要恢復這個管轄著長城以北,滿河以南的都指揮使司,那麼其治所所在之地,便成了重中之重的核心問題。

大寧都指揮使司的治所,是為第一代寧王的封地,大寧衛。

此地,四周多大山深谷,阻險足以自固。其左為七老圖山,右為努魯虎兒山,北有老哈母林河穿境而過,土地異常肥沃,水草極其豐美,自古以來,便是絕佳的牧場。

最為重要的是,此重鎮的位置,東連遼左,西接宣府,向北直通一望無際的科爾沁大草原,東面又是現如今已經歸屬於泰寧衛的營州地界,往南又直抵喜峰口,西南又接古北口。

其戰略位置有多麼重要,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

況且,只要扼住這個有著“宣、遼之肘腋;燕、薊之屏翰”美稱的戰略軍事要地,那麼…女真人生活的東北地區,往後便可徐徐圖之。

然而很不幸的是,靖難當年,算是因為太宗文皇帝的背信棄義吧,此地遭了兵燹之厄。好好的一座邊關重鎮,現如今,已是徹底廢棄了下來。

不過廢棄歸廢棄,並非沒有人想過將其重新恢復。

當年第五次北征蒙古時,太宗文皇帝就不止一次提及道:“今滅此殘虜,惟守開、興和、寧夏、甘肅、大寧、遼東,則邊境可永無事矣”。

可惜的是,這位有著雄才大略的帝王,還不待恢復大寧衛的志願得以實現,便黯然病逝於榆木川。

再加上後面仁宣二帝實行了休養生息的縮邊政策,如此重要的一處軍事重地,竟特麼荒廢了小三十年的時間!

而且不光如此,兀良哈三衛這幫牆頭草,還曾有人上書奏明朝廷願意附塞居住。自此以後,世世代代作為大明朝的藩籬,防備外敵的侵襲。

這尼瑪…這是啥?

這不就是黃鼠狼給雞拜年的把戲嘛!

幸好朝廷眾臣及孫太后都不傻,還知道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麼個道理。

也幸好兀良哈三衛,手頭找不出能工巧匠,無法在明廷不知曉的情況下,偷偷摸摸將大寧衛重新修繕入駐進去。

更萬幸的是,現如今的王迪,已經知道此地的重要性,也有足夠的本錢將其重新恢復。

“陛下聖明!”

“正如陛下所言,蘭秋一過,打好過冬用的牧草以後,不事生產的寇虜,尤其是那些精壯之輩,除去入山打獵以外,基本上…便再無他事了。”

皇帝瞅著自己,王驥仨人,也是一臉平靜地瞅回去。

越看,他們越是喜歡。

眼前的皇帝,他是如此年輕,還如此聰慧。

只要撐過十年,王驥他仨,很想看看新政實施後的大明聖朝,究竟會走到哪一步?

而想要順利實現自己的願望,他們心裡清楚得很,一定不能有負皇帝所託,必須將提督管轄的邊境諸鎮打理得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