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聖門(第1/3頁)
章節報錯
從十世紀末,一直到十二世紀初期,“八荒爭湊,萬國鹹通”的汴京城,絕對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座人口超過百萬之數的國際性大都市。
城摞城,牆壓牆…本身就算是一大絕世奇觀的汴京城內,車馬粼粼, 人流如織。
堂、坊、莊、號,鱗次櫛比,層出不窮。水岸閣樓邊,柳坊花陌間,一扇扇敞亮的門面外,高聲吆喝的叫賣聲, 此起彼伏……
可以說, 匯聚天下無盡資源的汴京城,其繁華富庶程度,簡直就是輝煌到了極致。
汴京富麗天下無,這決不是隨口說說的一句話。
時至二月二,龍抬頭,北方亦稱“春龍節”,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蟄伏的昆蟲蛇獸,陸陸續續從冬眠狀態下甦醒了過來。廣袤的中原大地,亦是進入到了繁忙的春耕時節。
按照“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這句老俗話,北方一帶的民眾,要在這一天敬龍祈雨,祈禱盼望著掌管風雨的龍王,可以在二月二當日抬頭昇天,降下甘霖。
而到了南方地界,沿襲盛唐時期的傳統,這一天, 又被稱之為“踏青節”。
各地百姓, 都會選擇在這一天,三五成群來到山郊野外間,踏青賞花的同時,順帶著提籃執鏟,挖一些鮮嫩的薺菜用以佐食。
汴京城,地處大宋版圖的中間位置,且融合了四方習俗。
是以,到了新雨天晴的二月二,若是從高處放眼望去,生活在汴京城內的百姓,就像出巢的螞蟻,從東南西北各個城門蜂擁而出,直奔勃勃生機的野外,不負一年最初的好春光。
而被傳得神乎其神的王迪這邊,閒來無事…或者應該說,已近憋瘋了的他,早早喊人準備好了一切,趁著風和日暖之際,得以解除封印的他, 總算是出了渡雲軒。
一路走來, 在阿茹娜嘰嘰喳喳的歡聲笑語中,習慣性地膝枕在李婉兒大腿上的王迪,眯著眼睛,聆聽著大街小巷當中爭相傳唱的《踏青採茶》,與最新瘋傳的《好春光》。
“好春光,不如夢一場,夢裡青草香,你把夢想帶身上,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還有輕風吹斜陽……”
...
汴京北郊河岸邊。
經由婢女們的一通忙活,且青且芬芳的草地上,鋪好了兩層三丈見方的厚厚氈毯。或坐,或躺在上面,絲毫不會有硌得慌的感覺。
而後,在五十名人高馬大的禁軍高手的嚴密戒備下,王迪拄著柺杖,下了馬車。
“二孃,春日裡,這郊外的空氣,真好!”
在李婉兒的攙扶下,由衷感慨之際,王迪抬起頭,迎著和煦暖陽,深呼吸了幾下。
興許是躺習慣了,明明在家養傷養得都快憋出了內傷……
哪曾想,置身於藍天白雲下,伸了伸懶腰過後,一屁股坐在氈毯上的王迪,身子一歪,不自覺地又躺在李婉兒的大腿上。
“奏樂,起歌,取出火爐,烤上肉串,把那些好吃的都拿出來吧…踏青郊遊,吃吃喝喝,那才叫熱鬧嘛!”
王迪這邊嘴上下一動,隨行的十數位婢女,將各種吃食從馬車上取了下來。
三層的食盒開啟,嵌於其中的,是一個個淡青色的瓷碗瓷碟。
瓷碗中,有的堆滿了點綴著柑橘甜果的牛奶冰激凌,有的是混雜著紅豆、蜜餞的Q彈仙草凍。
瓷碟裡,各式各樣的精緻糕點、果脯、肉乾,可謂是應有盡有。
來到郊外,置身青山綠水間,撒了歡的阿茹娜,撿起石子打了幾個水漂後,看著氈毯上擺放開來的諸多美食,還有剛剛架起來的燒烤爐……
頓時滿口生津的她,也懶得繼續打水漂了,屁顛屁顛往心上人身邊一靠,端起瓷碗,擓了一勺涼絲絲甜滋滋的冰激凌。
秀眉一挑,笑出了酒窩的阿茹娜,道了一聲,“真好吃!”
...
身陷美人堆的王迪,外出郊遊散心的時候,景德二年的殿試,正在殿庭廣闊可容上萬人的大慶殿中舉行。
今年,參加殿試的,總計有一千零八十九位進士。在這其中,便有那位從小聰慧好學,有著“神童”之稱的晏殊。
一如往常的發揮,身處大殿之上,最為年幼的晏殊,鎮定自若,毫不膽攝,如行雲流水般很快便完成了答卷。